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2.3 山东省城镇化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城镇化的概念与基本规律 | 第14-19页 |
2.1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1.1 区位理论 | 第14页 |
2.1.2 非均衡发展理论 | 第14页 |
2.1.3 城乡一体化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1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5页 |
2.2 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| 第15-16页 |
2.2.1 城镇化水平的阶段性规律 | 第15-16页 |
2.2.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| 第16页 |
2.2.3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| 第16页 |
2.3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| 第16-19页 |
2.3.1 城镇化 | 第16-17页 |
2.3.2 新型城镇化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19-27页 |
3.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19页 |
3.1.1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19页 |
3.1.2 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 | 第19页 |
3.1.3 科学性原则 | 第19页 |
3.1.4 代表性原则 | 第19页 |
3.1.5 可行性原则 | 第19页 |
3.2 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19-24页 |
3.3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24-27页 |
第4章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| 第27-41页 |
4.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| 第27-28页 |
4.1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7-28页 |
4.1.2 数据来源 | 第28页 |
4.2 指标数据的处理 | 第28-29页 |
4.3 综合评价结果 | 第29页 |
4.4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29-34页 |
4.5 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 | 第34-41页 |
4.5.1 综合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5.2 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5.3 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5.4 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5.5 居民生活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5.6 居住环境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| 第39页 |
4.5.7 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分析 | 第39-41页 |
第5章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| 第41-45页 |
5.1 整体提升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对策 | 第41-42页 |
5.1.1 改革户籍制度,稳步推进人的城镇化 | 第41页 |
5.1.2 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,构筑不同等级的城镇群组 | 第41页 |
5.1.3 完善城乡要素配置,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| 第41-42页 |
5.1.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| 第42页 |
5.2 分类型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对策 | 第42-45页 |
5.2.1 水平最高型地区 | 第42页 |
5.2.2 水平较高型地区 | 第42-43页 |
5.2.3 水平中等型地区 | 第43-44页 |
5.2.4 水平最低型地区 | 第44-45页 |
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45-46页 |
6.1 研究主要结论 | 第45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