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导言 | 第12-14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(四) 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一、马克思《人类学笔记》的写作背景及学术价值 | 第14-23页 |
(一) 《人类学笔记》的写作背景 | 第14-16页 |
1、社会历史背景 | 第14-15页 |
2、学术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(二) 《人类学笔记》的出版与传播 | 第16-18页 |
1、在西方的出版与传播 | 第16-17页 |
2、在苏联的出版与传播 | 第17页 |
3、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 | 第17-18页 |
(三) 《人类学笔记》的学术价值 | 第18-23页 |
1、国外学者对《人类学笔记》的解读 | 第18-20页 |
2、国内学者对《人类学笔记》的解读 | 第20-21页 |
3、《人类学笔记》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完善 | 第21-23页 |
二、马克思《人类学笔记》之前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 | 第23-29页 |
(一) 从“世界历史”的观点出发考察东方社会 | 第23-25页 |
1、对印度社会土地公有制问题的考察 | 第23-24页 |
2、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最初形态 | 第24-25页 |
(二) 关于“亚细亚生产方式”的分析 | 第25-29页 |
1、“亚细亚生产方式”概念的历史演变 | 第25-27页 |
2、“亚细亚生产方式”的特征及再分析 | 第27-29页 |
三、马克思《人类学笔记》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 | 第29-35页 |
(一) 马克思对东方村社制度的考察 | 第29-31页 |
1、马克思对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2、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(二)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 | 第31-35页 |
1、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差异性 | 第31-32页 |
2、东方社会跨越“卡夫丁峡谷”的设想 | 第32-33页 |
3、东方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 | 第33-35页 |
四、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| 第35-45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35-37页 |
1、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 | 第35-36页 |
2、社会形态演进的连续性与跨越性的有机结合 | 第36页 |
3、对唯物史观的补充与发展 | 第36-37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37-45页 |
1、对东方落后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启示 | 第37-39页 |
2、对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启示 | 第39-42页 |
3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| 第42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