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村庄规划实践与相关研究 | 第13-20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3页 |
2.1.1 村庄 | 第13页 |
2.1.2 村庄特色 | 第13页 |
2.1.3 村庄规划 | 第13页 |
2.2 国外村庄规划实践 | 第13-15页 |
2.2.1 日本的市町村合并和"全综规划" | 第13-14页 |
2.2.2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 | 第14页 |
2.2.3 德国的村庄革新 | 第14-15页 |
2.3 国内村庄规划实践 | 第15-17页 |
2.3.1 江苏省美丽乡村 | 第15页 |
2.3.2 浙江万村整治千村示范 | 第15页 |
2.3.3 安徽美好乡村建设 | 第15-16页 |
2.3.4 成都灾后村庄重建 | 第16-17页 |
2.4 国内外村庄特色保护规划相关研究 | 第17页 |
2.4.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7页 |
2.4.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7页 |
2.5 归纳与综述 | 第17-20页 |
2.5.1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村庄特色生成与演化的基质 | 第17-18页 |
2.5.2 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村庄特色生成与演化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| 第18页 |
2.5.3 三是历史积淀与提升异化是村庄特色生成与演化的重要方式 | 第18页 |
2.5.4 保护、再生和创新是村庄特色生成的基本路径 | 第18页 |
2.5.5 村庄规划和村庄设计是构建村庄空间特色的重要手段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淮安村庄规划现状及特色资源分析 | 第20-27页 |
3.1 淮安村庄规划现状 | 第20-22页 |
3.1.1 规划供需不平衡 | 第20页 |
3.1.2 资金政策不到位 | 第20-21页 |
3.1.3 三大缺失影响实施 | 第21页 |
3.1.4 特色危机日益严重 | 第21-22页 |
3.2 淮安村庄特色资源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2.1 淮安村庄特色发展基础 | 第22-23页 |
3.2.2 村庄特色的内涵 | 第23页 |
3.2.3 村庄特色的构成要素 | 第23-24页 |
3.3 特色资源分类 | 第24-25页 |
3.3.1 自然与生态环境特色资源 | 第24页 |
3.3.2 历史-文化特色资源 | 第24页 |
3.3.3 社会-人文特色资源 | 第24页 |
3.3.4 经济-产业特色资源 | 第24-25页 |
3.3.5 村庄空间-形态特色资源 | 第25页 |
3.4 淮安特色村庄的特色构成 | 第25-2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淮安特色村庄的保护与规划引导路径探索 | 第27-34页 |
4.1 村庄特色规划的引导原则 | 第27页 |
4.1.1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27页 |
4.1.2 基础设施先行原则 | 第27页 |
4.1.3 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| 第27页 |
4.1.4 产业带动原则 | 第27页 |
4.1.5 可操作性原则 | 第27页 |
4.2 村庄特色规划策略 | 第27-29页 |
4.2.1 目标策略 | 第28页 |
4.2.2 特色策略 | 第28页 |
4.2.3 产业策略 | 第28页 |
4.2.4 土地策略 | 第28-29页 |
4.2.5 技术策略 | 第29页 |
4.2.6 民主策略 | 第29页 |
4.2.7 保障策略 | 第29页 |
4.3 规划引导路径 | 第29-30页 |
4.3.1 加强法治管理 | 第29页 |
4.3.2 完善规划体系 | 第29-30页 |
4.3.3 健全专业机构 | 第30页 |
4.3.4 建立资金平台 | 第30页 |
4.4 村庄特色规划分类引导 | 第30-33页 |
4.4.1 历史文化型村庄 | 第30-31页 |
4.4.2 自然风貌型村庄 | 第31-32页 |
4.4.3 窗口门户型村庄 | 第32-3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实践案例 | 第34-46页 |
5.1 流均镇马铺村特色规划与引导 | 第34-40页 |
5.1.1 村概况 | 第34-35页 |
5.1.2 规划引导方案 | 第35-39页 |
5.1.3 实施策略引导 | 第39-40页 |
5.2 茭陵乡章桥村特色规划引导 | 第40-44页 |
5.2.1 村概况 | 第40-41页 |
5.2.2 规划引导方案 | 第41-43页 |
5.2.3 规划建议 | 第43-44页 |
5.3 回顾与反思 | 第44-46页 |
5.3.1 拓宽规划思路,引入“产业兴村”观念 | 第44-45页 |
5.3.2 突出村庄特色,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 | 第45页 |
5.3.3 统筹安排建设任务,科学制定实施步骤 | 第45页 |
5.3.4 倡导村民参与,实施阳光规划工程 | 第45页 |
5.3.5 树立服务意识,构建规划服务长效机制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