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组合梁收缩、徐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收缩、徐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组合梁收缩、徐变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 | 第18-26页 |
2.1 混凝土的收缩 | 第18-21页 |
2.1.1 收缩的机理 | 第18页 |
2.1.2 影响收缩的主要因素 | 第18-20页 |
2.1.3 收缩应变 | 第20-21页 |
2.2 混凝土的徐变 | 第21-25页 |
2.2.1 基本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2.2 徐变的机理 | 第23页 |
2.2.3 影响徐变的主要因素 | 第23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本构关系 | 第26-60页 |
3.1 计算分析的基本假定 | 第26-27页 |
3.2 积分本构方程的推导 | 第27-29页 |
3.3 微分本构方程的推导 | 第29-33页 |
3.3.1 Dischinger理论的微分本构方程 | 第29-30页 |
3.3.2 Riisch理论的微分本构方程 | 第30-33页 |
3.4 混凝土的自由收缩 | 第33-35页 |
3.4.1 按Dischinger理论计算 | 第34页 |
3.4.2 按Rusch理论计算 | 第34-35页 |
3.5 混凝土的自由徐变 | 第35-37页 |
3.5.1 按Dischinger理论计算 | 第35-36页 |
3.5.2 按Rusch理论计算 | 第36-37页 |
3.6 混凝土的约束收缩 | 第37-47页 |
3.6.1 轴心约束 | 第37-40页 |
3.6.2 偏心约束 | 第40-47页 |
3.7 混凝土的约束徐变 | 第47-58页 |
3.7.1 轴心约束 | 第47-51页 |
3.7.2 偏心约束 | 第51-58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组合梁的收缩徐变效应计算 | 第60-78页 |
4.1 截面内力计算 | 第60-70页 |
4.1.1 计算思路 | 第61页 |
4.1.2 收缩徐变内力计算的精确公式 | 第61-67页 |
4.1.3 对精确公式的简化 | 第67-70页 |
4.2 截面变形计算 | 第70页 |
4.2.1 截面应变计算 | 第70页 |
4.2.2 截面曲率计算 | 第70页 |
4.3 简支组合梁徐变收缩的挠曲变形计算 | 第70-72页 |
4.3.1 计算思路 | 第70-71页 |
4.3.2 挠度计算 | 第71-72页 |
4.4 算例 | 第72-76页 |
4.5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| 第7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五章 连续组合梁收缩徐变效应计算 | 第78-112页 |
5.1 收缩徐变效应计算的基本思路 | 第78-79页 |
5.2 徐变次内力计算 | 第79-91页 |
5.2.1 按Dischinger理论计算 | 第79-89页 |
5.2.2 按吕休(Rusch)理论计算 | 第89-91页 |
5.3 将收缩纳入考虑的徐变次内力计算 | 第91-97页 |
5.3.1 按Dischinger理论计算 | 第91-95页 |
5.3.2 按吕休(Rusch)理论计算 | 第95-97页 |
5.4 截面内力计算 | 第97-104页 |
5.4.1 计算思路 | 第97-98页 |
5.4.2 变荷载下的截面内力重分配计算 | 第98-104页 |
5.5 截面变形计算 | 第104-105页 |
5.6 连续组合梁收缩徐变的挠曲变形计算 | 第105-107页 |
5.6.1 计算思路 | 第105页 |
5.6.2 挠度计算 | 第105-107页 |
5.7 算例 | 第107-111页 |
5.7.1 收缩徐变效应计算 | 第107-110页 |
5.7.2 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110-111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2-116页 |
6.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| 第112-114页 |
6.2 展望 | 第114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2页 |
附录 (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)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