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0.1 选题的来源 | 第10-11页 |
0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0.2.1 与“网络视频”相关的研究 | 第11-14页 |
0.2.2 与“媒体奇观”相关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0.2.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16页 |
0.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0.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1 网络视频之奇观迭现 | 第19-24页 |
1.1 网络视频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1.2 奇观、奇观化的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1.3 网络视频奇观现象描述 | 第21-24页 |
1.3.1 萌芽阶段(2005年及以前) | 第21-22页 |
1.3.2 快速发展阶段(2006年-2009年) | 第22-23页 |
1.3.3 逐步稳定阶段(2010年至今) | 第23-24页 |
2 网络视频奇观呈现的特征 | 第24-40页 |
2.1 叙事奇观——影像狂欢与戏谑现实 | 第24-28页 |
2.1.1 自由开放的思维表现 | 第24-25页 |
2.1.2 多元化的叙事手法 | 第25-28页 |
2.2 话语奇观——口语化、个性化与网络化 | 第28-32页 |
2.2.1 犀利话题与神级言论 | 第28-30页 |
2.2.2 “插科打诨”式的话语表达 | 第30-32页 |
2.3 情感奇观——“平民化”的视角 | 第32-36页 |
2.3.1 逃避现实的情感宣泄 | 第33-34页 |
2.3.2 多元情感的交流、展示与疏导 | 第34-36页 |
2.4 互动奇观——可书写的交互式文本 | 第36-40页 |
2.4.1 大众共享的创作过程 | 第36-37页 |
2.4.2 “即时吐槽”的弹幕影像 | 第37-40页 |
3 网络视频奇观现象产生的原因 | 第40-46页 |
3.1 媒介技术动力:Web2.0及媒介融合趋势 | 第40-42页 |
3.2 文化氛围:后现代转向与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| 第42-43页 |
3.3 社会诱因:“转型期”矛盾凸显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| 第43-45页 |
3.4 网民的心理诉求:减压宣泄及自我实现 | 第45-46页 |
4 网络视频奇观现象的文化解读 | 第46-52页 |
4.1 彰显以“我”为中心的青年亚文化风格 | 第46-48页 |
4.2 推进公众舆论监督及公共事件的解决 | 第48-50页 |
4.3 打破传统媒体垄断影像生产的格局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