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信用环境优化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6页 |
·选题依据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结构安排 | 第14-15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2 信用环境的基本理论分析 | 第16-37页 |
·信用环境概述 | 第16-18页 |
·信用环境的界定 | 第16页 |
·信用环境各构成要素的经济分析 | 第16-17页 |
·建设良好信用环境的重要性 | 第17-18页 |
·经济要素与信用环境 | 第18-21页 |
·人均GDP 与信用经济的关系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经济发展水平对信用影响力的实证检验 | 第19-21页 |
·法律要素与信用环境 | 第21-24页 |
·法律在信用建设的重要作用 | 第21-22页 |
·法律对信用的历史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法律因素对信用环境影响的现实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文化要素与信用 | 第24-28页 |
·文化要素对信用影响力的理论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文化要素对信用影响力的实证检验 | 第27-28页 |
·文化因素对信用环境影响的现实分析 | 第28页 |
·政府与信用环境 | 第28-32页 |
·政府与信用环境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政府对信用影响的历史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政府对信用环境影响的现实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产权因素与信用环境建设 | 第32-35页 |
·产权因素对信用环境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产权因素对信用环境的实证检验 | 第34-35页 |
·信用环境各要素的协同作用 | 第35-37页 |
·信用环境各要素贡献度的结构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3 美国信用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| 第37-42页 |
·美国信用建设的经验 | 第37-39页 |
·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| 第37页 |
·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| 第37-38页 |
·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发展 | 第38页 |
·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| 第38-39页 |
·严厉的失信惩戒机制 | 第39页 |
·信用信息的公开化 | 第39页 |
·美国信用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9-42页 |
·加快建立信用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惩戒机制 | 第40页 |
·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 | 第40-41页 |
·保证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性 | 第41页 |
·重视发挥政府在信用治理中的有限主导作用 | 第41-42页 |
4 我国信用环境现状分析 | 第42-47页 |
·我国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| 第42页 |
·银行信用缺失的表现 | 第42-43页 |
·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| 第43页 |
·金融市场信用缺失 | 第43-44页 |
·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危害 | 第44-47页 |
·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| 第44页 |
·信用缺失会造成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出 | 第44-46页 |
·信用缺失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| 第46页 |
·信用缺失导致社会道德风气异化 | 第46-47页 |
5 优化信用环境的对策建议 | 第47-56页 |
·诚信道德的重建 | 第47-48页 |
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重建诚信道德 | 第47页 |
·建立激励机制,重建诚信道德 | 第47-48页 |
·重视社会舆论,推进诚信教育工程 | 第48页 |
·重塑政府信用的战略路径 | 第48-50页 |
·强化政府官员的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 | 第49页 |
·信息公开,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 | 第49页 |
·完善政府信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| 第49-50页 |
·各级政府行为与财政预算联系 | 第50页 |
·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| 第50页 |
·构建信用环境的法制基础 | 第50-52页 |
·制定有效的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规范 | 第51页 |
·加强执行力度 | 第51页 |
·尽快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 | 第51-52页 |
·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| 第52-53页 |
·构建独立的国有资产产权机构 | 第52-53页 |
·重视产权的保护 | 第53页 |
·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 | 第53-54页 |
·加强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的自律管理 | 第54页 |
·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| 第54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