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组织、银行论文--商业银行(专业银行)论文

江苏银行客户信息泄漏案例分析

中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述评第14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7-18页
第2章 商业银行信息泄漏相关研究基础第18-26页
    2.1 商业银行的概述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商业银行的概念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商业银行的职能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第19-20页
    2.2 银行客户信息泄漏的概述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银行客户信息的定义及特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客户信息种类和范围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客户所享有的权利第21-23页
    2.3 商业银行信息泄漏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泄漏的途径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泄漏的危害第2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4-26页
第3章 江苏银行客户信息泄漏案件介绍第26-31页
    3.1 涉事双方概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江苏银行的基本情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宜信普惠信息咨询(北京)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第27页
    3.2 江苏银行客户信息泄漏事件介绍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江苏银行向宜信公司提供客户信息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本案例引发的争议以及最终处置结果第28-29页
    3.3“信息泄漏”对江苏银行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客户对江苏银行产生信用危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江苏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第3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4章 江苏银行客户信息泄漏问题的成因第31-36页
    4.1 江苏银行客户信息泄漏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提升了信息泄漏的风险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违法违规的代价小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不完善第32页
    4.2 江苏银行客户信息泄漏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信息系统存在漏洞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执行力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银行防信息泄漏人才匮乏且缺少对员工的培训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银行的监督主体有待明确和完善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银行未建立防止信息泄漏部门第35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5章 江苏银行信息泄漏的防范对策第36-51页
    5.1 健全银行信息泄漏相关制度和法规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完善现有的保护客户信息制度的立法原则第37-39页
    5.2 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建立健全银行客户信息保护机制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加强银行信息系统保密性的安全管理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建立银行信息系统监控中心第42-43页
    5.3 加强防信息泄漏人才培养并强化观念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积极培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积极防御信息泄漏的思想意识第44-45页
    5.4 加强保护信息部门的建设与管理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建立银行防信息泄漏部门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健全防泄漏管理制度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第47-48页
    5.5 完善银行信息泄漏的监督机制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建立标准的监督体系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加强信息安全内部稽核力度第49-50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6章 结论与不足第51-52页
    6.1 本文的结论与展望第51页
    6.2 本文不足之处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6页
致谢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引进外资环境效应研究
下一篇:京津冀地区支付结算一体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