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| 1.2.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1.2.2 基于高光谱数据土壤组分含量估算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1.2.3 研究进展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1.3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8-19页 |
| 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1.4 研究方案 | 第20-21页 |
| 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| 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| 1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| 2 基础理论与主要方法 | 第22-28页 |
| 2.1 基础理论 | 第22-24页 |
| 2.1.1 土壤肥力理论 | 第22页 |
| 2.1.2 土地生产力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2.1.3 土壤高光谱分析技术 | 第23-24页 |
| 2.2 主要方法 | 第24-27页 |
| 2.2.1 多因素综合评价 | 第24-25页 |
| 2.2.2 光谱预处理 | 第25-26页 |
| 2.2.3 偏最小二乘法 | 第26-27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3 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 | 第28-34页 |
| 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8-29页 |
| 3.2 公安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和耕地地力评价成果 | 第29-30页 |
| 3.2.1 农用地分等成果 | 第29页 |
| 3.2.2 公安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 | 第29-30页 |
| 3.3 土样采集与制备 | 第30-32页 |
| 3.4 土壤农化分析数据 | 第32页 |
| 3.5 土壤VisNIR光谱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| 第32-34页 |
| 3.5.1 土壤总体光谱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3.5.2 预处理方法组合比较 | 第33-34页 |
| 4 基于土壤肥力指标耕地自然质量评价 | 第34-40页 |
| 4.1 因素综合法修正农用地分等成果 | 第34-36页 |
| 4.1.1 基于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4-36页 |
| 4.1.2 全氮、有效磷、速效钾计分规则 | 第36页 |
| 4.2 修正结果 | 第36-39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5 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的高光谱估算 | 第40-52页 |
| 5.1 土壤有机质含量光谱估算 | 第40-44页 |
| 5.1.1 土壤有机质概述与光谱研究 | 第40页 |
| 5.1.2 数据处理与利用 | 第40-43页 |
| 5.1.3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5.2 土壤全氮、有效磷、速效钾含量光谱估算 | 第44-49页 |
| 5.2.1 土壤全氮含量光谱估算 | 第44-45页 |
| 5.2.2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光谱估算 | 第45-47页 |
| 5.2.3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光谱估算 | 第47-49页 |
| 5.3 土壤PH值光谱估算 | 第49-50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| 6 基于可见光和近红外高光谱耕地自然质量评价 | 第52-61页 |
| 6.1 基于高光谱土壤组分估测值计算耕地自然等指数(AQI_G) | 第52-54页 |
| 6.2 基于光谱反射率反演耕地自然质量指数(AQI_F) | 第54-57页 |
| 6.2.1 理论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6.2.2 数据处理 | 第55页 |
| 6.2.3 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6.3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7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4页 |
| 7.1 结论与创新 | 第61-63页 |
| 7.1.1 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7.1.2 创新点 | 第62-63页 |
| 7.2 讨论与展望 | 第63-64页 |
| 7.2.1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| 第63页 |
| 7.2.2 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