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| 第14-17页 |
1.4.1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4.2 本文研究范围 | 第15-17页 |
1.5 本文主要创新与不足方面 | 第17-19页 |
1.5.1 本文的主要创新 | 第17-18页 |
1.5.2 本文的不足方面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1 产业经济理论 | 第19页 |
2.1.1 产业组织理论 | 第19页 |
2.1.2 产业政策 | 第19页 |
2.2 区域经济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2.1 古典区位论 | 第20页 |
2.2.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1-29页 |
3.1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现状 | 第21-25页 |
3.1.1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| 第21-22页 |
3.1.2 项目数量和产业质量明显提高 | 第22-23页 |
3.1.3 城市软、硬环境建设较为优良 | 第23-24页 |
3.1.4 对外开放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| 第24-25页 |
3.2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现存问题 | 第25-29页 |
3.2.1 机制体制尚未捋顺 | 第25-26页 |
3.2.2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| 第26页 |
3.2.3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| 第26页 |
3.2.4 对外贸易总量较低 | 第26-27页 |
3.2.5 资金、人才、土地等发展要素相对短缺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战略意义及SWOT-PEST分析 | 第29-37页 |
4.1 建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| 第29-33页 |
4.1.1 珲春是东北亚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平台 | 第29-30页 |
4.1.2 珲春是中国主导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发力点 | 第30-31页 |
4.1.3 珲春是国家实施长吉图战略的桥头堡 | 第31-32页 |
4.1.4 珲春是兴边富民、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模范城 | 第32-33页 |
4.2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SWOT-PEST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2.1 优势分析 | 第34页 |
4.2.2 劣势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2.3 机遇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.4 挑战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对策建议 | 第37-43页 |
5.1 深刻落实“先行先试”和“大胆创新” | 第37-39页 |
5.1.1 理清人事财税等体制关系 | 第37页 |
5.1.2 创新海关监管体制 | 第37-38页 |
5.1.3 创新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 | 第38页 |
5.1.4 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| 第38-39页 |
5.2 全力加强珲春对外通道建设 | 第39-40页 |
5.2.1 重点推进公路铁路互联互通 | 第39页 |
5.2.2 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| 第39页 |
5.2.3 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 | 第39-40页 |
5.3 全面深化国际区域合作 | 第40-41页 |
5.3.1 针对性开展与朝俄的双边合作 | 第40页 |
5.3.2 建设对外开放新机制 | 第40-41页 |
5.3.3 深化重点产业国际合作 | 第41页 |
5.4 着力实现示范区产业整体跃升 | 第41-43页 |
5.4.1 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| 第41页 |
5.4.2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| 第41-42页 |
5.4.3 实现产业整体跃升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