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论 | 第10-16页 |
(一)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2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(三)基本思路 | 第14页 |
(四)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1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2、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一、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| 第16-25页 |
(一)马克思恩格斯的收入分配理论 | 第16-18页 |
1、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 | 第16页 |
2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| 第16-17页 |
3、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| 第17-18页 |
(二)我国对马克思恩格斯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 | 第18-25页 |
1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| 第18-20页 |
2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| 第20-22页 |
3、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 | 第22-25页 |
二、我国私营经济的收入分配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4页 |
(一)新时期我国发展私营经济的必然性 | 第25-27页 |
(二)我国私营经济收入分配的现状 | 第27-29页 |
1、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比重下降 | 第27-28页 |
2、资本所得偏高,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差距惊人 | 第28-29页 |
(三)私营经济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问题 | 第29-34页 |
1、劳资矛盾加剧,劳资关系紧张化、复杂化 | 第29-31页 |
2、国内消费需求降低,社会总需求疲软 | 第31页 |
3、贫富差距悬殊、基尼系数攀升 | 第31-34页 |
三、我国私营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9页 |
(一)从投资方角度分析 | 第34-36页 |
1、资本的逐利性及其要素的稀缺性 | 第34-35页 |
2、部分官商勾结,非法获取高额利润 | 第35页 |
3、部分私营企业主社会责任意识缺失、素质总体不高 | 第35-36页 |
(二)从劳动者角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1、劳动力过剩且劳动力素质低 | 第36页 |
2、劳动力的异质性 | 第36页 |
3、全球化加剧了劳动力资源的脆弱性 | 第36-37页 |
(三)从政府角度分析 | 第37-39页 |
1、权力寻租、官员腐败是重要原因 | 第37页 |
2、税收的逆向调节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| 第37-38页 |
3、社会保障机制、法律机制不健全 | 第38-39页 |
四、规范我国私营经济收入分配秩序的国际经验借鉴 | 第39-47页 |
(一)工业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的处理 | 第39-41页 |
1、法律制度健全的经济强国——美国 | 第39页 |
2、劳资关系稳定的西欧国家——德国 | 第39-40页 |
3、北欧的高福利国家——瑞典 | 第40-41页 |
4、终身雇佣制的亚洲国家——日本 | 第41页 |
(二)工业发达国家公共权力的监督与腐败的防范 | 第41-43页 |
1、三权分立的经济强国——美国 | 第41-42页 |
2、清廉排名靠前的北欧小国——芬兰 | 第42-43页 |
3、新兴工业化的亚洲国家——新加坡 | 第43页 |
(三)工业发达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| 第43-45页 |
1、英国 | 第43-44页 |
2、法国 | 第44页 |
3、日本 | 第44页 |
4、瑞典 | 第44-45页 |
(四)国际经验的借鉴 | 第45-47页 |
1、健全劳动法律体系,增强工会制度 | 第45页 |
2、成立专门反腐机构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| 第45页 |
3、提高税收调节效率,设立财产税、遗产税 | 第45-47页 |
五、规范我国私营经济收入分配的政策思考 | 第47-58页 |
(一)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| 第47-52页 |
1、完善劳动法律制度 | 第47-49页 |
2、健全企业工资制度 | 第49-50页 |
3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| 第50-51页 |
4、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| 第51页 |
5、增强私营企业主社会责任感 | 第51-52页 |
(二)监督制约公共权力,加强廉政建设 | 第52-54页 |
1、强化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| 第52-53页 |
2、预防官商行贿受贿,建立廉政机制 | 第53页 |
3、加强治理腐败的制度建设 | 第53-54页 |
(三)建立完善的税收社保制度 | 第54-56页 |
1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54-55页 |
2、完善税收制度 | 第55-56页 |
(四)深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,促进分配公平 | 第56-58页 |
1、必须控制公私经济比例、使两种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| 第56-57页 |
2、加强收入分配监管,增进劳动者福祉 | 第57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2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