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防火(耐火)结构论文

局部火灾作用下PEC柱框架抗火性能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PEC柱抗火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组合节点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钢-混凝土组合平面框架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5-16页
第二章 高温下材料热工性能和本构关系第16-21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16页
    2.2 高温下材料热工性能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钢材的热工性能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混凝土的热工性能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防火涂料的热工性能第17页
    2.3 高温下材料本构关系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钢材的本构关系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第19-2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三章 高温下PEC构件及单层单跨框架有限元验证第21-35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21页
    3.2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第23页
    3.3 PEC柱抗火性能研究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温度场模型验证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力-热耦合模型验证第25-27页
    3.4 组合节点抗火性能研究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温度场模型验证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力学分析模型验证第30-31页
    3.5 钢-混凝土组合框架抗火性能研究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温度场模型验证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力学分析模型验证第33-3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四章 局部火灾作用下多层PEC柱合失效模式分析第35-40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35页
    4.2 PEC柱组合平面框架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三层三跨等跨框架设计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三层三跨不等跨设计第36-37页
    4.3 局部火灾作用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火灾下工况设计第38页
    4.4 结构的失效模式第38-3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五章 柱失效模式下PEC柱组合框架抗火性能分析第40-59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40页
    5.2 等跨框架柱失效抗火性能分析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耐火性能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温度场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框架变形分析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框架内力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5.3 不等跨框架柱失效抗火性能分析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耐火性能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温度场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框架变形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框架内力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5.4 不同跨度框架柱失效模式的对比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温度场对比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耐火性能对比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内力变化对比第58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六章 梁失效模式下PEC柱组合框架抗火性能分析第59-75页
    6.1 概述第59页
    6.2 等跨框架梁失效模式抗火性能分析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耐火性能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温度场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框架变形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框架内力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6.3 不等跨框架梁失效模式抗火性能分析第65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耐火性能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温度场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框架变形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框架内力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6.4 不同跨度框架梁失效模式的对比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温度场对比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耐火性能对比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内力变化对比第73-74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5-77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75-76页
    7.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作者简历第81页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近场地震下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
下一篇:树状柱钢框架中钢梁高强螺栓拼接耗能的试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