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能量方程和最大有效滞回耗能谱 | 第16-22页 |
2.1 能量方程 | 第16-17页 |
2.2 最大有效滞回耗能谱 | 第17-22页 |
2.2.1 近场地震记录的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2.2 最大有效滞回耗能谱 | 第19-22页 |
第三章 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与设计实例 | 第22-45页 |
3.1 设计方法 | 第22-29页 |
3.2 设计实例 | 第29-45页 |
3.2.1 设计依据 | 第29-31页 |
3.2.2 设计步骤 | 第31-45页 |
第四章 非线性PUSHOVER及时程分析方法 | 第45-54页 |
4.1 静力非线性(PUSHOVER)分析方法 | 第45-47页 |
4.1.1 Pushover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塑性铰设置、侧向力分布模式 | 第45-46页 |
4.1.2 Pushover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2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| 第47-54页 |
4.2.1 单元选取 | 第48-51页 |
4.2.2 网格划分与能量输出 | 第51页 |
4.2.3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幅 | 第51-54页 |
第五章 设计实例抗震性能评估 | 第54-71页 |
5.1 PUSHOVER分析结果 | 第54-57页 |
5.1.1 近场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屈服机构 | 第54-55页 |
5.1.2 结构的屈服位移 | 第55-57页 |
5.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| 第57-71页 |
5.2.1 破坏模式 | 第57-58页 |
5.2.2 结构位移响应 | 第58-65页 |
5.2.3 最大有效滞回耗能及分布 | 第65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6.1 结论 | 第71页 |
6.2 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A | 第76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