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燃料化学工业(总论)论文--燃料种类及性质论文

某新型复合燃料安全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1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炸药安全性测试评估技术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炸药研究的趋势第15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7页
2 复合燃料组分选择与制备第17-25页
    2.1 燃料的基本性能要求第17页
    2.2 燃料组分选择原则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碳氢燃料选择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能金属粉选择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敏化剂选择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氧化剂选择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固体化方案选择第19-20页
    2.3 燃料组分的使用、安全性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2.4 复合燃料的制备工艺过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制备工艺及燃料样品第22-2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3-25页
3 复合燃料的物化性能研究第25-35页
    3.1 不同组分含量对燃料密度的影响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原理及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3.2 不同组分含量对燃料燃烧热值的影响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原理及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步骤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3.3 复合燃料热膨胀系数测定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试验原理及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2-3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4 复合燃料感度研究第35-41页
    4.1 机械感度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验原理及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验样品准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验结果分析第36页
    4.2 静电感度第36-37页
    4.3 枪击感度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试验方法及条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评判依据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试验样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39-41页
5 复合燃料相容性研究第41-57页
    5.1 相容性研究试验方法介绍第41-42页
    5.2 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测内相容性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试验原理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试验样品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测试仪器、测试条件及评判依据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试验步骤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DSC试验图谱及数据处理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复合燃料组分相容性等级判断第50页
    5.3 红外光谱法(IR)测内相容性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红外光谱测相容性试验原理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试验仪器及条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红外谱图及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5.4 复合燃料与金属材料的外相容性研究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腐蚀金属法试验原理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测试仪器、测试条件及评判依据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试验步骤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金属腐蚀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节第55-57页
6 复合燃料老化后的安全性能及贮存寿命研究第57-65页
    6.1 高温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第57-58页
    6.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燃料老化前后的外观形貌对比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燃料老化前后的机械感度对比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燃料老化前后的热安定性对比第59-61页
    6.3 复合燃料贮存寿命预测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贮存寿命预测原理及方法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燃料老化前后的燃烧热值对比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贮存寿命预测第62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62-65页
7 结论与建议第65-67页
    7.1 全文结论第65-66页
    7.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66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N2O5硝解乌洛托品制备RDX的机理研究
下一篇:新型揭盖及清扫机械人结构分析与导轮预紧力计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