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文论“厚”范畴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0.1 研究概况 | 第8-11页 |
0.2 创新之处 | 第11页 |
0.3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 “厚”——从自然概念到审美范畴 | 第13-17页 |
1.1 “厚”的一般涵义 | 第13-14页 |
1.2 “厚”的审美指向 | 第14-17页 |
2 “厚”在古代文论中的发展流变 | 第17-25页 |
2.1 “厚”范畴的酝酿与萌生 | 第17-18页 |
2.2 “厚”范畴的树立与发展 | 第18-20页 |
2.3 “厚”范畴的凝定与成型 | 第20-22页 |
2.4 “厚”范畴的成熟与深化 | 第22-25页 |
3 “厚”在古代文论中的多维映现 | 第25-45页 |
3.1 “厚”作为文人作家的修养要求 | 第25-28页 |
3.1.1 作家修养的基本要求——“厚” | 第25-26页 |
3.1.2 “诗文之厚,得之内养” | 第26-28页 |
3.2 “厚”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 | 第28-37页 |
3.2.1 “厚”在作品中的审美呈现形态 | 第28-33页 |
3.2.2 “厚”与其他风格范畴的融合 | 第33-37页 |
3.3 “厚”作为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 | 第37-40页 |
3.3.1 兴寄致厚 | 第37-39页 |
3.3.2 顿挫生厚 | 第39-40页 |
3.4 “厚”作为文学鉴赏的评价标准 | 第40-45页 |
3.4.1 以厚言味 | 第40-42页 |
3.4.2 味厚的美学表征 | 第42-45页 |
4 “厚”范畴的价值及意义 | 第45-51页 |
4.1 “厚”范畴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和价值 | 第45-46页 |
4.2 “厚”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现代意义 | 第46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