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货币权力重构下中国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0.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0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8-9页 |
0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0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0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0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0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0.4.1 历史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0.4.2 案例分析法 | 第14页 |
0.4.3 比较分析法 | 第14页 |
0.5 创新点和难点 | 第14-15页 |
1 货币权力的界定 | 第15-20页 |
1.1 货币权力的涵义 | 第15-18页 |
1.1.1 自由主义范畴下的货币权力 | 第15-16页 |
1.1.2 民族主义范畴下的货币权力 | 第16-17页 |
1.1.3 马克思主义范畴下的货币权力 | 第17-18页 |
1.2 货币权力的作用 | 第18-20页 |
1.2.1 影响经济运行效率 | 第18页 |
1.2.2 产生国际政治影响力 | 第18-20页 |
2 国际货币权力结构的现状及缺陷 | 第20-26页 |
2.1 基于国家视角的具体影响 | 第21-23页 |
2.1.1 过度攫取财富与权力的中心国家 | 第21-22页 |
2.1.2 利用与反制的半边缘国家 | 第22页 |
2.1.3 跟随与依附的边缘国家 | 第22-23页 |
2.2 结构缺陷 | 第23-26页 |
2.2.1 美元霸权 | 第23-24页 |
2.2.2 国际货币机制强权 | 第24-26页 |
3 国际货币权力结构内中国的角色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要素禀赋 | 第26-29页 |
3.1.1 物质条件 | 第26-28页 |
3.1.2 区位条件 | 第28页 |
3.1.3 舆论条件 | 第28-29页 |
3.2 人民币的后发劣势 | 第29-32页 |
3.2.1 流动性弱 | 第30-31页 |
3.2.2 使用规模不经济 | 第31-32页 |
3.2.3 货币空间挤压 | 第32页 |
3.3 后起强国的双重角色定位 | 第32-36页 |
3.3.1 大国制衡的国际性角色 | 第33-34页 |
3.3.3 区域主导的地区性角色 | 第34-36页 |
4 比较视角下中国的路径选择 | 第36-41页 |
4.1 后起强国货币权力崛起的历史经验 | 第36-39页 |
4.1.1 联邦德国马克国际化 | 第36-38页 |
4.1.2 日本日元国际化 | 第38-39页 |
4.2 路径选择 | 第39-41页 |
4.2.1 巩固货币权力基础 | 第39-40页 |
4.2.2 国际改制与区域建制 | 第40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