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中医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历史追溯 | 第13-17页 |
1.先秦时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| 第13-14页 |
2.秦汉晋唐时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| 第14-15页 |
3.宋金元时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| 第15页 |
4.明清时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| 第15-16页 |
5.现代中医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| 第17-23页 |
1.生活方式的变化 | 第17-22页 |
1.1 物质生活的变化 | 第17-19页 |
1.2 文化休闲生活的变迁 | 第19-21页 |
1.3 生活观念的变迁 | 第21-22页 |
2.总结与探讨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| 第23-29页 |
1.自然因素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社会因素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2.1 经济因素 | 第24-26页 |
2.2 文化因素 | 第26-27页 |
2.3 价值观念因素 | 第27页 |
3.讨论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我国居民疾病谱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| 第29-34页 |
1.疾病谱变化 | 第29页 |
2.疾病谱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| 第29-34页 |
第五章 生活方式对常见慢性病及主要传染病的影响分析及中医学的干预 | 第34-52页 |
1.糖尿病 | 第34-38页 |
1.1 生活方式与糖尿病 | 第34-36页 |
1.2 中医学对糖尿病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| 第36-38页 |
2.冠心病 | 第38-42页 |
2.1 生活方式与冠心病 | 第38-41页 |
2.2 中医防治冠心病述要 | 第41-42页 |
3.肥胖 | 第42-46页 |
3.1 生活方式与肥胖 | 第43-44页 |
3.2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其防治优势 | 第44-46页 |
4.艾滋病 | 第46-52页 |
4.1 我国艾滋病流行概况 | 第46-47页 |
4.2 云南、河南两省艾滋病流行概况 | 第47页 |
4.3 艾滋病流行因素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4 生活方式与艾滋病 | 第49-51页 |
4.5 讨论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养生典籍举要及其相关学术思想总结 | 第52-69页 |
1.《黄帝内经》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初步探索 | 第52-57页 |
1.1 合理调配、五味平衡的饮食观 | 第52-54页 |
1.2 注重适度、动静协调的运动观 | 第54-55页 |
1.3 恬淡虚无、身心并养的情志观 | 第55-56页 |
1.4 节欲保精、谨遵禁忌的房事观 | 第56页 |
1.5 因地制宜、趋利避害的居住观 | 第56-57页 |
1.6 小结 | 第57页 |
2.浅析《千金方》之健康生活观念 | 第57-63页 |
2.1 修德养神 | 第57-58页 |
2.2 合理膳食 | 第58-60页 |
2.3 运动养生 | 第60-61页 |
2.4 节欲保精 | 第61页 |
2.5 择地安居 | 第61-62页 |
2.6 依时摄养 | 第62-63页 |
2.7 小结 | 第63页 |
3.《饮膳正要》之健康饮食观念 | 第63-69页 |
3.1 饮食禁忌 | 第63-65页 |
3.2 饮食选择 | 第65-66页 |
3.3 饮食节制 | 第66页 |
3.4 饮食法时 | 第66页 |
3.5 饮食五味调和 | 第66-67页 |
3.6 饮食卫生 | 第67页 |
3.7 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七章 中医健康生活模式 | 第69-72页 |
1.中医健康生活模式 | 第69-72页 |
1.1 合理饮食 | 第69页 |
1.2 起居有常 | 第69-70页 |
1.3 适度运动 | 第70页 |
1.4 调畅情志 | 第70-71页 |
1.5 节制房事 | 第71页 |
1.6 形神共养 | 第71-72页 |
第八章 中医健康生活方式当代价值的探讨 | 第72-77页 |
1.中医健康生活方式的现实价值 | 第72-73页 |
2.中医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价值 | 第73-74页 |
3.中医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化价值 | 第74-76页 |
4.小结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4页 |
文献综述 | 第84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