樊学—王盘山地区三叠系长2油藏沉积微相及成藏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1-13页 |
1.2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3 论文工作情况 | 第13-14页 |
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22页 |
2.1 研究区位置 | 第14-15页 |
2.2 区域地层特征 | 第15-17页 |
2.3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7-22页 |
2.3.1 盆地构造演化简史 | 第17-18页 |
2.3.2 研究区块构造特征 | 第18-22页 |
3 地层格架研究 | 第22-33页 |
3.1 基底与盖层 | 第22-23页 |
3.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方法 | 第23-25页 |
3.3 标志层对比 | 第25-26页 |
3.4 建立骨架剖面网 | 第26-29页 |
3.5 测井响应特征 | 第29-33页 |
4 沉积体系分析 | 第33-58页 |
4.1 物源分析 | 第34-39页 |
4.1.1 重矿物分布特征 | 第34-36页 |
4.1.2 碎屑成分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1.3 砂岩厚度分布特征 | 第37-38页 |
4.1.4 砂/地比分布 | 第38-39页 |
4.2 区域沉积特征 | 第39页 |
4.3 沉积相标志 | 第39-47页 |
4.3.1 岩石颜色 | 第39-40页 |
4.3.2 岩石的粒度特征 | 第40-41页 |
4.3.3 沉积构造标志 | 第41-43页 |
4.3.4 测井相标志 | 第43-47页 |
4.4 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| 第47-49页 |
4.5 测井相研究 | 第49-51页 |
4.6 剖面沉积相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7 砂体展布特征 | 第53-54页 |
4.8 沉积相平面展布 | 第54-58页 |
5 成藏模式及有利区刻画 | 第58-74页 |
5.1 研究区开发现状 | 第58-59页 |
5.2 储层特征研究 | 第59-62页 |
5.2.1 储层“四性”关系研究 | 第59页 |
5.2.2 储层岩性研究 | 第59-60页 |
5.2.3 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分布 | 第60-61页 |
5.2.4 储层电性研究 | 第61页 |
5.2.5 储层特征总结 | 第61-62页 |
5.3 成藏模式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.1 生、储、盖组合 | 第62-63页 |
5.3.2 油气运移输集通道 | 第63页 |
5.3.3 油藏圈闭及保存条件 | 第63页 |
5.4 成岩作用 | 第63-67页 |
5.5 油藏分布研究 | 第67-70页 |
5.6 油藏类型 | 第70页 |
5.7 有利区预测 | 第70-74页 |
6 结论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