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7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(一)选题的背景 | 第8-9页 |
(二)选题的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| 第9-13页 |
(一)对低保边缘群体的概念研究 | 第10页 |
(二)低保边缘群体的界定标准研究 | 第10-11页 |
(三)低保边缘群体的特点研究 | 第11页 |
(四)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缺失的原因研究 | 第11-12页 |
(五)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缺失的影响研究 | 第12页 |
(六)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缺失的对策研究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(二) 问卷调查法 | 第13-14页 |
(三) 访谈法 | 第14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| 第14-15页 |
五、创新之处及研究困难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的理论概述 | 第17-23页 |
一、低保边缘群体和社会救助的界定 | 第17-19页 |
(一)低保边缘群体 | 第17-19页 |
(二)社会救助 | 第19页 |
二、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(一)基本保障性 | 第19-20页 |
(二)群体有限性 | 第20页 |
(三)责任主体单一性 | 第20页 |
(四)权利单向性 | 第20页 |
(五)救助渠道多样性 | 第20-21页 |
三、低保边缘群体实现社会救助的意义 | 第21-23页 |
(一)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 | 第21页 |
(二)保障社会稳定与社会控制 | 第21-22页 |
(三)维护公民生存权 | 第22页 |
(四)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空白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苏州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概况 | 第23-33页 |
一、苏州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23-28页 |
(一)逐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| 第24-25页 |
(二)不断探索本地化救助制度 | 第25-26页 |
(三)形成“苏州特色”社会救助模式 | 第26-28页 |
二、苏州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梳理 | 第28-33页 |
(一)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救助 | 第28-31页 |
(二)无业重度残疾人救助 | 第31-32页 |
(三)特殊残疾人救助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苏州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3-41页 |
一、苏州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8页 |
(一)保障范围局限性 | 第33-35页 |
(二)保障精准性欠缺 | 第35-36页 |
(三)退出机制不完善 | 第36-37页 |
(四)新“边缘群体”滋生 | 第37-38页 |
二、苏州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8-41页 |
(一)政策制定环节沉痼难破 | 第38-39页 |
(二)政策执行环节新患不断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完善苏州市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 | 第41-46页 |
一、转换思维,改变“一揽子”救助 | 第41页 |
二、以人为本,密织制度网络 | 第41-43页 |
(一)发展临时救助制度拓展户籍局限 | 第41-42页 |
(二)增加家庭财产门槛剔除骗保行为 | 第42-43页 |
三、应势而谋,增强执行手段 | 第43-46页 |
(一)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增强救助准确率 | 第43页 |
(二)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增加违规成本 | 第43-44页 |
(三)吸收社会力量健全救助渠道 | 第44-46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
一、总结 | 第46页 |
二、展望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