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缘起 | 第8页 |
1.3 研究对象 | 第8-9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5.2.1 众创空间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5.2.2 GIS理论 | 第10-11页 |
1.5.2.3 GIS如何推动众创空间为创新服务 | 第11页 |
1.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6.1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6.2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文化性公共空间及国内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设计研究 | 第12-36页 |
2.1 传统文化性公共空间 | 第12页 |
2.2 文化性公共空间的衍生 | 第12-13页 |
2.3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相关概念 | 第13-15页 |
2.3.1 创意的概念 | 第13页 |
2.3.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 | 第13页 |
2.3.3 创意产业园的功能 | 第13-14页 |
2.3.4 创意产业园的基本类型 | 第14-15页 |
2.4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设计研究 | 第15-25页 |
2.4.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| 第15-17页 |
2.4.2 美国纽约苏荷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17-20页 |
2.4.2.1 基地背景及现状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4.2.2 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18-20页 |
2.4.3 韩国Henry艺术村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20-25页 |
2.4.3.1 基地背景及现状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4.3.2 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22-25页 |
2.5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设计研究 | 第25-36页 |
2.5.1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兴起和发展 | 第25-26页 |
2.5.2 北京798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5.2.1 基地背景及现状分析 | 第26页 |
2.5.2.2 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5.3 华侨城创意园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27-36页 |
2.5.3.1 基地背景及现状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5.3.2 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28-36页 |
第三章 文化性众创空间创意设计研究 | 第36-50页 |
3.1 创客及创客空间的概念 | 第36页 |
3.2 创客空间的时代背景 | 第36-37页 |
3.3 创客空间创意设计方法 | 第37-41页 |
3.4 国内外创客空间案例分析及其创意设计研究 | 第41-50页 |
3.4.1 国外创客空间案例分析及其创意设计借鉴 | 第41-45页 |
3.4.1.1 Artisan’s Asylum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41-42页 |
3.4.1.2 Techshop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42-45页 |
3.4.2 国内众创空间案例分析及其创意设计研究 | 第45-50页 |
3.4.2.1 北京创客空间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45-46页 |
3.4.2.2 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创意设计分析研究 | 第46-50页 |
第四章 关于天津市津南区创客工场设计分析及其创意设计应用 | 第50-72页 |
4.1 创客工场设计背景概述 | 第50页 |
4.2 创客工场设计概念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 创客工场空间、视觉设计中的创意设计 | 第51-67页 |
4.3.1 创意的空间形态 | 第51-60页 |
4.3.2 创意的标识设计 | 第60-65页 |
4.3.3 创意手绘设计 | 第65-67页 |
4.4 创客工场系列化宣传创意设计 | 第67-71页 |
4.5 创客工场对于文化性公共空间的意义及未来创意设计的展望 | 第71-72页 |
总结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硏情况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