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历史分析法 | 第14页 |
1.3.2 比较研究法 | 第14页 |
1.3.3 综合分析法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信用评级监管基本理论 | 第16-24页 |
2.1 信用评级的内涵及作用 | 第16-18页 |
2.1.1 信用评级的内涵 | 第16页 |
2.1.2 信用评级的作用 | 第16-18页 |
2.2 信用评级监管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2.1 信用评级监管的含义 | 第18页 |
2.2.2 信用评级监管主体 | 第18-19页 |
2.3 信用评级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3.1 利益冲突导致中立性丧失 | 第19-20页 |
2.3.2 评级问责机制缺失 | 第20-21页 |
2.3.3 评级垄断导致评级懈怠 | 第21页 |
2.4 信用评级监管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 | 第21-24页 |
2.4.1 声誉机制失灵 | 第21-22页 |
2.4.2 政府监管失灵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域外信用评级监管法制改革的实践与评价 | 第24-31页 |
3.1 域外信用评级监管法制改革的实践 | 第24-27页 |
3.1.1 美国 | 第24-25页 |
3.1.2 欧盟 | 第25-26页 |
3.1.3 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 | 第26-27页 |
3.1.4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 | 第27页 |
3.2 域外信用评级监管法制改革的评价 | 第27-31页 |
3.2.1 比较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2 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与监管法律制度评析 | 第31-38页 |
4.1 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状况 | 第31-32页 |
4.1.1 我国信用评级的产生和发展 | 第31页 |
4.1.2 我国信用评级的特点 | 第31-32页 |
4.2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的立法演进 | 第32-34页 |
4.2.1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的立法演进概述 | 第32-34页 |
4.2.2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立法的特点 | 第34页 |
4.3 对我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的评价 | 第34-38页 |
4.3.1 进步之处 | 第34-36页 |
4.3.2 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第5章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| 第38-49页 |
5.1 监管体制的构建 | 第38-40页 |
5.1.1 构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的监管格局 | 第38-39页 |
5.1.2 明确政府监管主体 | 第39-40页 |
5.2 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的规范 | 第40-42页 |
5.2.1 确立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制度 | 第40-41页 |
5.2.2 补充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 | 第41-42页 |
5.3 确保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之制度安排 | 第42-44页 |
5.3.1 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地位之立法明确 | 第42页 |
5.3.2“双评级”的评级模式选择 | 第42-43页 |
5.3.3 细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 | 第43页 |
5.3.4 完善评级价格指引 | 第43-44页 |
5.4 争取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之制度建设 | 第44-46页 |
5.4.1 规范外资评级公司引入制度 | 第44-45页 |
5.4.2 加快构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 | 第45-46页 |
5.4.3 积极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 | 第46页 |
5.5 法律问责机制的完善 | 第46-49页 |
5.5.1 可适用的法律责任形式 | 第46-48页 |
5.5.2 规范法律问责 | 第48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6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