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财政法论文--经济法论文--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

我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1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历史分析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比较研究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综合分析法第14-16页
第2章 信用评级监管基本理论第16-24页
    2.1 信用评级的内涵及作用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信用评级的内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信用评级的作用第16-18页
    2.2 信用评级监管的界定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信用评级监管的含义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信用评级监管主体第18-19页
    2.3 信用评级监管的必要性分析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利益冲突导致中立性丧失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评级问责机制缺失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评级垄断导致评级懈怠第21页
    2.4 信用评级监管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声誉机制失灵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政府监管失灵第22-24页
第3章 域外信用评级监管法制改革的实践与评价第24-31页
    3.1 域外信用评级监管法制改革的实践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美国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欧盟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第27页
    3.2 域外信用评级监管法制改革的评价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比较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对我国的启示第29-31页
第4章 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与监管法律制度评析第31-38页
    4.1 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状况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我国信用评级的产生和发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我国信用评级的特点第31-32页
    4.2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的立法演进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的立法演进概述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立法的特点第34页
    4.3 对我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的评价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进步之处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存在的问题第36-38页
第5章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完善建议第38-49页
    5.1 监管体制的构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构建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的监管格局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明确政府监管主体第39-40页
    5.2 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的规范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确立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制度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补充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第41-42页
    5.3 确保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之制度安排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地位之立法明确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“双评级”的评级模式选择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细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完善评级价格指引第43-44页
    5.4 争取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之制度建设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规范外资评级公司引入制度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加快构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积极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第46页
    5.5 法律问责机制的完善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可适用的法律责任形式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规范法律问责第48-49页
结论第49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4页
致谢第54-56页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网络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
下一篇:网络侵犯著作权罪若干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