异性在场对个体利他行为和态度的影响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30页 |
1.1 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或心理的影响 | 第10-13页 |
1.1.1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| 第10页 |
1.1.2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的理论解释 | 第10-11页 |
1.1.3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的一些影响因素 | 第11-13页 |
1.1.4 相关的研究概述 | 第13页 |
1.2 利他行为 | 第13-23页 |
1.2.1 利他行为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1.2.2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| 第14-17页 |
1.2.3 利他行为的理论模型 | 第17-20页 |
1.2.4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利他行为 | 第20-23页 |
1.3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| 第23-30页 |
1.3.1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影响研究历史 | 第23-24页 |
1.3.2 异性在场促进利他行为的实证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3.3 异性在场促进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| 第25-28页 |
1.3.4 相关的研究和理论概述 | 第28-30页 |
2 研究部分 | 第30-50页 |
2.1 问题提出 | 第30-33页 |
2.1.1 问题一 | 第30-31页 |
2.1.2 问题二 | 第31-33页 |
2.2 实验一 | 第33-42页 |
2.2.1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| 第33-34页 |
2.2.2. 被试 | 第34页 |
2.2.3 研究材料 | 第34-36页 |
(1) 观察者 | 第34页 |
(2) 装有Eprime2.0软件的电脑两台 | 第34-35页 |
(3) 不同关系背景的诱导材料 | 第35页 |
(4) 利他行为的测量材料 | 第35-36页 |
(5) 额外变量的测量材料 | 第36页 |
2.2.4 实验步骤 | 第36-37页 |
2.2.5 研究结果 | 第37-40页 |
2.2.6 讨论 | 第40-42页 |
2.3 实验二 | 第42-50页 |
2.3.1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| 第42页 |
2.3.2. 被试 | 第42页 |
2.3.3 研究材料 | 第42-44页 |
(1) 观察者 | 第42-43页 |
(2) 装有Eprime2.0软件的电脑四台 | 第43页 |
(3) 不同关系背景的诱导材料 | 第43页 |
(4) 利他意愿的测量工具 | 第43-44页 |
(5) 额外变量的测量 | 第44页 |
2.3.4 研究步骤 | 第44-45页 |
2.3.5 研究结果 | 第45-48页 |
2.3.6 讨论 | 第48-50页 |
3 综合讨论 | 第50-55页 |
3.1 实验结果总讨论 | 第50-53页 |
3.2 研究意义 | 第53-54页 |
3.3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54-55页 |
4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