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3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1.2.1 国内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2 国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综述 | 第17-22页 |
1.2.3 国内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评述 | 第22-23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| 第23-2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3.2 研究重难点 | 第24页 |
1.3.3 重点解决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1.3.4 技术路线图 | 第25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 | 第25-33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1.4.2 ESDA-GIS模型 | 第26-32页 |
1.4.3 预期的研究成果 | 第32-33页 |
第2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关理论 | 第33-42页 |
2.1 区域性中心城市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| 第33-36页 |
2.1.1 区域性中心城市演变规律 | 第33-34页 |
2.1.2 区域性中心城市外部形态演变形式 | 第34-35页 |
2.1.3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 | 第35-36页 |
2.2 区域性中心城市理论基础 | 第36-40页 |
2.2.1 平衡发展理论 | 第36-37页 |
2.2.2 不平衡发展理论 | 第37-39页 |
2.2.3 空间结构理论 | 第39-40页 |
2.2.4 城市空间理论 | 第40页 |
2.3 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标准 | 第40-42页 |
第3章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进程 | 第42-63页 |
3.1 重庆城镇体系发展历史 | 第42-51页 |
3.1.1 城镇建设初始发展阶段(1929-1938年) | 第42-43页 |
3.1.2 城镇建设飞跃发展阶段(1939-1948年) | 第43-44页 |
3.1.3 城镇建设快速发展阶段(1949-1957年) | 第44-45页 |
3.1.4 城镇建设波动发展阶段(1958-1978年) | 第45-46页 |
3.1.5 城镇建设平稳发展阶段(1979-1996年) | 第46-48页 |
3.1.6 城镇建设加速发展阶段(1997-至今) | 第48-51页 |
3.2 重庆城镇化发展现状 | 第51-53页 |
3.2.1 城镇化率整体快速提高 | 第51-52页 |
3.2.2 城镇化体系逐步明晰 | 第52页 |
3.2.3 城镇功能不断完善 | 第52页 |
3.2.4 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| 第52-53页 |
3.2.5 产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| 第53页 |
3.2.6 城镇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| 第53页 |
3.3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和发展 | 第53-63页 |
3.3.1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 | 第53-54页 |
3.3.2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| 第54-63页 |
第4章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实证分析 | 第63-85页 |
4.1 区域性中心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| 第63-65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63页 |
4.1.2 指标体系的选取 | 第63-65页 |
4.2 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分析 | 第65-84页 |
4.2.1 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计算 | 第65-70页 |
4.2.2 经济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| 第70-72页 |
4.2.3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| 第72-74页 |
4.2.4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统计分析 | 第74-84页 |
4.3 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5章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思路与策略 | 第85-93页 |
5.1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思路 | 第85-90页 |
5.1.1“一圈”: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圈 | 第85-86页 |
5.1.2“一轴”:构建“长垫梁”产城融合带 | 第86-87页 |
5.1.3“两点”:构建万州、黔江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 | 第87-88页 |
5.1.4“满星”:打造特色生态城镇 | 第88页 |
5.1.5 大足、涪陵、万州成渝城市群重庆范围区域性中心城市 | 第88-89页 |
5.1.6 石柱、秀山未来新区域性中心城市 | 第89-90页 |
5.2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的对策建议 | 第90-93页 |
5.2.1 不断解放思想,转变观念 | 第90页 |
5.2.2 增强互补,促进协调 | 第90-91页 |
5.2.3 找准定位,重点发展 | 第91页 |
5.2.4 挖掘资源,突出特色 | 第91页 |
5.2.5 发现不足,及时弥补 | 第91-93页 |
第6章 总结 | 第93-96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93-94页 |
6.2 创新之处 | 第94-95页 |
6.2.1 角度创新 | 第94页 |
6.2.2 方法创新 | 第94-95页 |
6.2.3 成果表现形式创新 | 第95页 |
6.3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