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29页 |
2.1 NO_x和Hg~0的性质、来源及危害 | 第19-20页 |
2.2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现状 | 第20-23页 |
2.2.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| 第20-21页 |
2.2.2 选择性催化氧化脱硝技术 | 第21页 |
2.2.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| 第21-22页 |
2.2.4 微生物脱硝技术 | 第22页 |
2.2.5 其他脱硝技术 | 第22-23页 |
2.3 燃煤烟气脱汞技术现状 | 第23-25页 |
2.3.1 吸附脱汞技术 | 第23页 |
2.3.2 液相吸收脱汞技术 | 第23-24页 |
2.3.3 催化氧化脱汞技术 | 第24页 |
2.3.4 其他脱汞技术 | 第24-25页 |
2.4 燃煤烟气同时脱硝脱汞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25-27页 |
2.4.1 分子筛类催化剂 | 第25-26页 |
2.4.2 炭基载体类催化剂 | 第26页 |
2.4.3 金属氧化物类催化剂 | 第26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 | 第29-37页 |
3.1 实验系统、用品及方案设计 | 第29-33页 |
3.1.1 实验系统 | 第29-31页 |
3.1.2 实验气体及试剂 | 第31-32页 |
3.1.3 实验方案 | 第32-33页 |
3.2 催化剂制备 | 第33-34页 |
3.3 同时脱硝脱汞催化性能评价 | 第34-35页 |
3.3.1 催化剂的评价指标 | 第34页 |
3.3.2 催化剂活性评价 | 第34-35页 |
3.4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5-37页 |
3.4.1 BET | 第35页 |
3.4.2 XRD | 第35-36页 |
3.4.3 NH_3-TPD | 第36页 |
3.4.4 CO脉冲化学吸附 | 第36页 |
3.4.5 TG-DTA | 第36页 |
3.4.6 in situ-DRIFTS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Cu/MCSAC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研究 | 第37-55页 |
4.1 载体材料对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4.2 金属氧化物对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4.3 铜负载量对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4.4 铜前驱体对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5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5页 |
第五章 Cu-Fe/MCSAC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研究 | 第55-63页 |
5.1 二次负载活性组分对Cu-Fe/MCSAC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5.2 铁负载量对Cu-Fe/MCSAC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5.3 铁前驱体对Cu-Fe/MCSAC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3页 |
第六章 Cu-Fe/MCSAC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工艺条件优化及机理分析 | 第63-79页 |
6.1 烟气组分对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6.1.1 NH_3/NO比对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6.1.2 氧气浓度对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6.2 反应空速对同时脱硝脱汞性能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6.3 15%Cu-5%Fe/MCSAC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研究 | 第68-73页 |
6.3.1 15%Cu-5%Fe/MCSAC催化剂抗水性能研究 | 第68-70页 |
6.3.2 15%Cu-5%Fe/MCSAC催化剂抗硫性能研究 | 第70-71页 |
6.3.3 15%Cu-5%Fe/MCSAC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研究 | 第71-73页 |
6.4 Cu-Fe/MCSAC催化剂同时脱硝脱汞的反应机理探索 | 第73-7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3页 |
7.1 结论 | 第79-81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81-82页 |
7.3 展望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5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| 第95-97页 |
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| 第97-98页 |
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