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2.1 国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IPO对股市价格波动性的影响相关理论 | 第22-34页 |
2.1 我国股市价格波动性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8页 |
2.1.1 宏观经济因素 | 第23页 |
2.1.2 政策因素 | 第23-25页 |
2.1.3 股市制度性因素 | 第25-28页 |
2.2 IPO对股市价格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28-34页 |
2.2.1 缴款制度改革前IPO对股市价格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2.2 缴款制度改革后IPO对股市价格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31-34页 |
第3章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历史变迁 | 第34-42页 |
3.1 我国新股发行审核方式的历史变迁 | 第34-38页 |
3.1.1 发行审批起步阶段(1987-1993) | 第35-36页 |
3.1.2 额度管理阶段(1994-1995) | 第36页 |
3.1.3 指标管理阶段(1996-2000) | 第36-37页 |
3.1.4 通道核准阶段(2001-2004) | 第37页 |
3.1.5 保荐核准阶段(2005-2012) | 第37-38页 |
3.1.6 向注册制转变阶段(2013开始) | 第38页 |
3.2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历史变迁 | 第38-40页 |
3.2.1 行政定价阶段(1986-1999) | 第38-39页 |
3.2.2 市场化定价阶段(2000-2004) | 第39-40页 |
3.2.3 询价阶段(2005至今) | 第40页 |
3.3 我国新股发行配售方式的历史变迁 | 第40-42页 |
3.3.1 抽签方式 | 第40-41页 |
3.3.2 上网竞价方式 | 第41页 |
3.3.3 网下配售与网上发行相结合的方式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IPO对股市价格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42-56页 |
4.1 事件研究法简介 | 第42-43页 |
4.2 研究方法设计 | 第43-50页 |
4.2.1 新股申购缴款制度改革前的事件窗和估计窗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4.2.2 新股申购缴款制度改革后的事件窗和估计窗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4.2.3 样本的选择 | 第45-49页 |
4.2.4 正常收益模型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4.3 数据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3.1 异常收益的估计及其描述性统计 | 第50-52页 |
4.3.2 累计异常收益的检验 | 第52-53页 |
4.3.3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解释与评价 | 第53-56页 |
第5章 缓解IPO对股市价格波动性影响的政策建议 | 第56-60页 |
5.1 推进新股发行审批制度改革 | 第56-57页 |
5.2 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询价机制 | 第57页 |
5.3 拓宽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| 第57-58页 |
5.4 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| 第58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