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桥涵工程论文--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

基于桥梁全寿命周期的损伤识别及状态评估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-17页
    1.2 桥梁监测系统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起源与发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18-24页
    1.3 全寿命周期监测中的问题研究第24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测点的优化布置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计算模型修正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局部损伤定位与程度识别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运营后阶段的状态评估第31-33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3-35页
第二章 桥梁建设期的测点优化布置与影响因素研究第35-64页
    2.1 测点优化布置的评估准则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模态置信度准则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最小均方差准则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最好抗噪性能准则第36-37页
    2.2 测点优化布置的方法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有效独立法(EI)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运动能量法(KEM)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基于QR分解的MAC方法第41-44页
    2.3 模态参数识别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模态分析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环境激励下的模态识别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模态识别方法第47-50页
    2.4 算例分析第50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仿真模型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不同方法的布置结果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第53-59页
    2.5 结构参数对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不同截面形式对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不同边界条件对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影响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不同单元划分对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2.6 测点优化布置的新方法研究第61-62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第三章 桥梁建设期的计算模型修正研究第64-81页
    3.1 计算模型修正理论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概述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基本原理第65-67页
    3.2 修正评价的相关性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频率误差指数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模态振型误差指数第68-69页
    3.3 模型修正的方法研究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矩阵型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设计参数型方法第70-72页
    3.4 结构模型的逐步修正法研究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修正参数的选定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模型的逐步修正第73-76页
    3.5 实例分析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悬臂梁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复杂桁架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80-81页
第四章 桥梁运营期的子系统损伤识别问题研究第81-105页
    4.1 桥梁结构的子系统识别方法探索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子系统理论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当前的损伤识别方法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子系统体系的识别方法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子系统的解析方法第84-85页
    4.2 曲率模态方法的研究第85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曲率模态理论分析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现有的曲率模态类方法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曲率模态类新方法的研究第89-90页
    4.3 桥梁结构的仿真分析第90-91页
    4.4 基于曲率模态现有方法的损伤识别比较第91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基于受损结构的曲率模态方法的研究----Ⅰ类子系统第91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基于结构损伤前后的曲率模态方法的研究-----Ⅱ类子系统第95-98页
    4.5 基于曲率模态新方法的损伤识别比较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曲率模态损伤因子差(DDF)的方法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平均曲率模态损伤因子差(ADDF)的方法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一阶曲率模态损伤因子比(DFR)的方法第100-101页
    4.6 不同参数对损伤识别的影响分析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考虑单元划分方式-----Ⅲ类子系统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考虑截面变化形式-----Ⅳ类子系统第102-104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104-105页
第五章 桥梁运营期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研究第105-124页
    5.1 桥梁曲率模态曲线的研究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曲率模态曲线理论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整体曲线变化趋势的研究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损伤位置曲线畸变面积的研究第108页
    5.2 实例分析第108-110页
    5.3 损伤程度与面积变化的规律研究第11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多项式拟合方法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神经网络拟合方法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损伤识别流程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例训练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实例验证第116-118页
    5.4 受损结构整体曲率模态曲线变化研究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单损伤时曲率模态曲线的变化研究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多损伤时曲率模态曲线的变化研究第119-121页
    5.5 受损结构曲率模态畸变面积的变化研究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单损伤时曲率模态曲线畸变面积的变化研究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多损伤时曲率模态曲线畸变面积的变化研究第122-123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23-124页
第六章 桥梁长期运营过程中的状态评估问题研究第124-141页
    6.1 桥梁状态的层次分解第125-126页
    6.2 桥梁状态评估理论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传递贝叶斯更新模型(TBU)理论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桥梁传递贝叶斯更新模型(B-TBU)理论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状态评级第128-129页
    6.3 (B-TBU)模型的评估过程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参量确定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状态的更新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状态的再更新第131页
    6.4 (B-TBU)模型方法的工程实例验证第131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权重划分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桥梁常规综合评估法第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梁式桥实例部分第132-136页
    6.5 神经网络的训练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BP神经网络算法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Elman神经网络算法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神经网络训练后的实例验证第138-140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40-141页
第七章 桥梁全寿命一体化监测应用研究第141-171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概述第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系统的组成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重要意义第142-144页
    7.2 桥梁全寿命一体化监测的内容第144-14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建设阶段的施工监控内容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运营阶段的健康监测内容第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(建设期-运营期)两阶段监测项目的对比第146-147页
    7.3 建设期的施工监测与控制要点分析第147-15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系统组成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特点与功能第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建设阶段主要的监控项目第149-150页
    7.4 运营期的健康监测系统要点分析第150-153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系统分析第150-152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系统特点与功能第152页
        7.4.3 运营阶段主要的监测项目第152-153页
    7.5 监测仪器的选择第153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建设期间施工监控的仪器选择第153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运营期间健康监测的仪器选择第153页
    7.6 全寿命一体化监测工程的系统布置第153-163页
        7.6.1 工程概况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7.6.2 监测仪器第154-157页
        7.6.3 测点布置第157-161页
        7.6.4 监测系统云平台第161-163页
    7.7 全寿命一体化监测工程的应用研究第163-170页
        7.7.1 初始模型及模态分析第163-164页
        7.7.2 测点优化应用第164-165页
        7.7.3 模态识别研究第165-167页
        7.7.4 模型修正研究第167-169页
        7.7.5 实时数据监测与修正第169-170页
    7.8 本章小结第170-171页
结论与展望第171-175页
参考文献第175-19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90-191页
致谢第191页

论文共1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结构体系与模型试验研究
下一篇:严寒区橡胶沥青及混合料应用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