寨底地下河系统水质演化趋势及碳汇通量分析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ar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第1章 绪言 | 第12-2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3-17页 |
·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采取的研究方案 | 第17-18页 |
·预期结果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0-26页 |
·自然地理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区地理位置 | 第20-21页 |
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2页 |
·地质概况 | 第22-26页 |
·地质背景 | 第22-24页 |
·岩溶含水岩组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寨底地下河系统特征 | 第26-45页 |
·系统的结构 | 第26-30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26-27页 |
·系统划分 | 第27-30页 |
·垂向结构 | 第30页 |
·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| 第30-34页 |
·补给特征 | 第30-32页 |
·流场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排泄和动态特征 | 第33-34页 |
·水化学特征 | 第34-43页 |
·水化学类型 | 第34-35页 |
·综合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5-38页 |
·主要阳离子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8-42页 |
·主要阴离子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| 第42-43页 |
·系统的概念模式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地下河水质评价 | 第45-58页 |
·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地下水质量分类 | 第45-48页 |
·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| 第48-53页 |
·内梅罗指数法 | 第48-49页 |
·模糊数学法 | 第49-53页 |
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 | 第53-56页 |
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 | 第53-55页 |
·讨论与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与分析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寨底地下河水质变化趋势 | 第58-7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8-59页 |
·水质变化趋势 | 第59-69页 |
·常规水质指标 | 第59-62页 |
·微量指标 | 第62-66页 |
·三氮指标 | 第66-68页 |
·综合指标 | 第68-69页 |
·空间变化特征 | 第69-74页 |
第6章 “三氮”分布特征及硝酸盐来源判定 | 第74-87页 |
·工作方法 | 第74-77页 |
·取样方法 | 第74页 |
·同位素样品预处理 | 第74-77页 |
·“三氮”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| 第77-82页 |
·NH+4和 NO-2含量特征 | 第77-78页 |
·NO-3含量特征 | 第78-82页 |
·地下水硝酸盐的来源判定 | 第82-87页 |
·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其对应的δ15N 值 | 第82页 |
·氮氧同位素数据的可用性 | 第82-83页 |
·利用氮氧同位素判定研究区硝酸盐来源 | 第83-85页 |
·硝酸盐浓度与土地利用方式 | 第85-87页 |
第7章 寨底地下河系统的碳汇通量 | 第87-99页 |
·碳循环模式 | 第87-88页 |
·碳汇计算方法 | 第88-90页 |
·工作方法 | 第88-90页 |
·计算碳汇的简单化学平衡模式法 | 第90页 |
·寨底地下河系统碳汇计算 | 第90-99页 |
·2008 年碳汇计算 | 第90-92页 |
·1984 年碳汇计算 | 第92页 |
·分析讨论 | 第92-99页 |
第8章 结论 | 第99-103页 |
·主要认识 | 第99-101页 |
·存在问题与建议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