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学校管理论文

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5-2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8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综述第22-26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创新点第26-28页
第2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概念辨析第28-46页
    2.1 审视“公益”的概念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西方学界理解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中国学界理解第30-31页
    2.2 追问“公益创业”的概念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中外学界理解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具体概念分解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具体概念厘定第35-36页
    2.3 发展“公益创业教育”概念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概念的提出及阐释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概念的学理性论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概念的尝试性厘定第38-40页
    2.4 构建“公益创业教育价值”概念第40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价值的哲学内涵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内涵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内涵认识第44-46页
第3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理论基础第46-72页
    3.1 公益慈善理论第46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马克思主义公益观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中国传统公益慈善观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西方近现代公益慈善观第55-62页
    3.2 价值理论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论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杜威的事实价值论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迈农的情感体验论第67-68页
    3.3 创业理论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让萨伊的领导观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熊彼特的创新观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德鲁克的管理观第70-72页
第4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构成要素与互动机理第72-94页
    4.1 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构成要素第72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作为价值主体的教育对象第73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作为价值客体的教育者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作为价值介体的教育实践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作为价值环体的教育环境第83-87页
    4.2 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要素互动机理第87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人与环体间的渗透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人与介体间的互促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主体与客体间的交互第90-94页
第5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的主要形态第94-122页
    5.1 公益创业教育的个体价值第95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发展人的创业技能,夯实生存价值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厚实人的社会资本,提升发展价值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促进人的道德自觉,挖掘意义价值第101-105页
    5.2 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第105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培养现代公民,促进政治民主转型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升级就业结构,孵化经济增长新极第110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弘扬友善风尚,引领社会新风养成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优化生存环境,倡导绿色中国理念第117-122页
第6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矛盾第122-146页
    6.1 价值主体间的龃龉第123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动机之争:利己抑或利他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自由之争:个体抑或整体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目的之争:财富抑或道德第128-131页
    6.2 价值创造中的纷争第131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对象之争:普遍抑或特殊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条件之争:压制抑或催发第133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方法之争:理论抑或实践第138-139页
    6.3 价值结果上的分歧第139-14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性质之争:公益抑或公害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定位之争:工具抑或目的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评价之争:过程抑或结果第144-146页
第7章 公益创业教育价值提升的实践路径第146-171页
    7.1 明确公益创业教育使命第147-15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道器并立,立德树人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知行合—,践实笃行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义利兼收,义行天下第151-154页
    7.2 优化公益事业发展环境第154-16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厘清政社关系第155-15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完善公益生态第158-16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鼓励跨界合作第160-162页
    7.3 唤醒个体现代公民意识第162-17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尊重现实需要的人性第164-16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崇尚科学公益的理性第166-16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养成关怀社会的德性第168-171页
结论第171-173页
参考文献第173-185页
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第185-186页
附录B 调查问卷第186-191页
致谢第191-192页

论文共1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he Exercise of Jurisdi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the Arab States and Its Challenges
下一篇:基于可靠性的设计优化及在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