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框架及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本文研究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3.3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4.1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5 主要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7-25页 |
2.1 关于农村利率市场化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2 关于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影响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2.3 关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效应的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3.1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储蓄的效应 | 第20页 |
2.3.2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消费的效应 | 第20-21页 |
2.3.3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投资的效应 | 第21页 |
2.3.4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贷款可获得性的效应 | 第21-22页 |
2.3.5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收入的效应 | 第22-23页 |
2.4 小结与评述 | 第23-25页 |
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| 第25-31页 |
3.1 理论基础 | 第25-29页 |
3.1.1 农村金融理论 | 第25-27页 |
3.1.2 经典信贷配给模型及拓展 | 第27-29页 |
3.2 研究假说 | 第29-30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4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利率市场化变迁的基本事实 | 第31-49页 |
4.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变迁、指标选取及测算 | 第31-39页 |
4.1.1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:历史视角 | 第31-35页 |
4.1.2 指标选取 | 第35-36页 |
4.1.3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测算 | 第36-39页 |
4.2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、指标选取及测算 | 第39-49页 |
4.2.1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过程回顾 | 第39-41页 |
4.2.2 中国农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阶段划分 | 第41-44页 |
4.2.3 指标选取 | 第44-45页 |
4.2.4 中国农村利率市场化发展水平测算 | 第45-49页 |
5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及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 | 第49-59页 |
5.1 计量模型的设定 | 第49-51页 |
5.1.1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影响模型设定 | 第49页 |
5.1.2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模型设定 | 第49-50页 |
5.1.3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投资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模型设定 | 第50-51页 |
5.2 相关代理变量及数据来源 | 第51-52页 |
5.2.1 相关代理变量说明 | 第51-52页 |
5.2.2 数据来源 | 第52页 |
5.3 估计结果 | 第52-59页 |
5.3.1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影响的估计结果 | 第52-54页 |
5.3.2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影响的估计结果 | 第54-55页 |
5.3.3 农村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投资流动性约束的影响的估计结果 | 第55-59页 |
6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机理研究 | 第59-63页 |
6.1 计量模型的设定 | 第59-60页 |
6.2 相关代理变量及数据来源 | 第60页 |
6.2.1 相关代理变量说明 | 第60页 |
6.2.2 数据来源 | 第60页 |
6.3 估计结果 | 第60-63页 |
7 农村二元转型是否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作用研究 | 第63-67页 |
7.1 计量模型的设定 | 第63-64页 |
7.2 数据来源 | 第64页 |
7.3 估计结果 | 第64-67页 |
8 主要结论与经济政策含义 | 第67-71页 |
8.1 主要研究结论及讨论 | 第67-68页 |
8.2 经济政策含义 | 第68-69页 |
8.3 研究不足之处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