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4-15页 |
| 引言 | 第15-16页 |
| 1 研究背景 | 第16-28页 |
| 1.1 肿瘤患者难愈性伤口概述 | 第16-21页 |
| 1.1.1 概念 | 第16页 |
| 1.1.2 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| 第16-21页 |
| 1.2 负压疗法作用机制及其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| 1.2.1 负压疗法作用机制 | 第21-22页 |
| 1.2.2 负压疗法用于肿瘤患者难愈性伤口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| 1.3 湿性疗法作用机制及其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| 1.3.1 湿性疗法作用机制 | 第24-25页 |
| 1.3.2 湿性疗法用于肿瘤患者难愈性伤口的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| 1.4 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8-29页 |
| 2.1 研究目的 | 第28页 |
| 2.2 研究意义 | 第28-29页 |
| 对象与方法 | 第29-40页 |
| 1 研究类型 | 第29页 |
| 2 研究对象 | 第29-31页 |
| 2.1 纳入标准 | 第29页 |
| 2.2 排除标准 | 第29-30页 |
| 2.3 研究样本与分组 | 第30-31页 |
| 2.3.1 样本量计算 | 第30页 |
| 2.3.2 研究分组 | 第30-31页 |
| 3 治疗阶段 | 第31-34页 |
| 3.1 伤口处理流程 | 第31-32页 |
| 3.2 伤口处理具体措施 | 第32-34页 |
| 4 监测指标 | 第34-35页 |
| 4.1 伤口缩小率 | 第34页 |
| 4.2 肉芽组织覆盖伤口床面积达 76%~100%的时间 | 第34页 |
| 4.3 疼痛程度 | 第34-35页 |
| 4.4 伤口愈合率 | 第35页 |
| 5 研究工具及测量方法 | 第35-37页 |
| 5.1 一般资料问卷 | 第35页 |
| 5.2 伤口愈合计分表 | 第35-36页 |
| 5.3 伤口面积、深度等测量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| 第37页 |
| 7 质量控制 | 第37-38页 |
| 7.1 研究设计和准备阶段 | 第37页 |
| 7.2 研究实施 | 第37-38页 |
| 7.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| 第38页 |
| 8 伦理原则 | 第38-39页 |
| 9 技术路线 | 第39-40页 |
| 结果 | 第40-50页 |
|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| 第40页 |
| 2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| 第40-44页 |
| 2.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| 第40-42页 |
| 2.2 研究对象伤口相关资料基线比较 | 第42-44页 |
| 3 各组患者干预后疗效比较 | 第44-50页 |
| 3.1 各组患者伤口缩小率(%)比较 | 第44-46页 |
| 3.2 各组伤口肉芽组织达到伤口床面积 76%~100%时间(d)比较 | 第46-47页 |
| 3.3 各组患者干预 28d后PUSH计分比较 | 第47页 |
| 3.4 各组患者疼痛计分的比较 | 第47-49页 |
| 3.5 各组患者随访 30d后愈合率比较 | 第49-50页 |
| 讨论 | 第50-57页 |
| 1 三种疗法对伤口缩小率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| 1.1 负压组在促进伤口面积缩小率方面优于湿性组 | 第50-52页 |
| 1.2 联合组在伤口面积、深度、体积缩小率方面均优于湿性组 | 第52-53页 |
| 1.3 联合组在促进腔隙等伤口愈合方面优于负压组 | 第53页 |
| 2 负压作用加速伤口床肉芽组织生长,减少炎症反应 | 第53-54页 |
| 3 三种疗法对PUSH计分影响 | 第54-55页 |
| 4 三种疗法对疼痛评分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4.1 负压组缓解伤口疼痛方面优于湿性组 | 第55页 |
| 4.2 联合组在缩短伤口疼痛时间方面优于负压组 | 第55-56页 |
| 5 三种疗法对愈合率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1 结论 | 第57页 |
| 2 局限性 | 第57页 |
| 3 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8页 |
| 综述 | 第68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| 附录 | 第77-82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2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