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回顾与评论 | 第9-15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理论、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对比分析法 | 第16页 |
1.2.3 图表分析法 | 第16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架构、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重大地震灾害灾后之救助体制及四大地震灾害选点原因 | 第18-26页 |
2.1 重大地震灾害灾后之救助体制 | 第18-22页 |
2.1.1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救助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1.2 中华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救助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1.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概况 | 第20-22页 |
2.2 四大地震灾害的选点原因 | 第22-26页 |
2.2.1 四次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巨大 | 第23-24页 |
2.2.2 四次地震分布的区域特征明显 | 第24页 |
2.2.3 四次地震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明显 | 第24-26页 |
3 四次重大地震灾害的概况 | 第26-34页 |
3.1 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大地震灾害概况 | 第26-28页 |
3.2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灾害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3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概况 | 第29-31页 |
3.4 2013年四川芦山强烈地震灾害概况 | 第31-34页 |
4 四次重大地震灾害灾后救助体制之比较 | 第34-73页 |
4.1 叠溪大地震的救援与重建体制 | 第34-37页 |
4.1.1 地震后政府反应缓慢 | 第34-35页 |
4.1.2 政府救灾和重建力量稀缺 | 第35页 |
4.1.3 民间救灾杯水车薪 | 第35-37页 |
4.2 唐山大地震的救援与重建体制 | 第37-41页 |
4.2.1 灾区群众不等不靠积极自救的情况 | 第37页 |
4.2.2 政府组织救援救助情况 | 第37-38页 |
4.2.3 部队投入救灾情况 | 第38-39页 |
4.2.4 唐山地震灾后重建 | 第39-41页 |
4.3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与重建体制 | 第41-49页 |
4.3.1 地震后的救援情况 | 第41-44页 |
4.3.2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 | 第44-49页 |
4.4 芦山强烈地震的救援与重建体制 | 第49-73页 |
4.4.1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情况 | 第50-53页 |
4.4.2 雅安芦山地震的灾后重建 | 第53-73页 |
5 重大地震灾害灾后救助体制比较研究启示 | 第73-78页 |
5.1 加强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| 第73-74页 |
5.2 坚持以人为本的救灾和重建理念 | 第74-75页 |
5.3 探索灾后救助体制机制创新 | 第75-78页 |
5.3.1 构建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和灾后恢复重建统筹指挥的行政体系 | 第75页 |
5.3.2 科学界定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制度体系 | 第75-76页 |
5.3.3 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和灾后恢复重建法律法规体系 | 第76-77页 |
5.3.4 进一步探索建立灾害重建基金 | 第77页 |
5.3.5 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和灾后恢复重建人才数据库 | 第77页 |
5.3.6 发挥央企、国企等大型建筑企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主导作用 | 第77-78页 |
6 结语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