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石流灾害风险定量评估--以四川省为例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泥石流灾害风险性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2.3 泥石流灾害易损性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| 第17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3.3 论文框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与数据 | 第21-29页 |
2.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4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1页 |
2.1.2 社会经济概述 | 第21-22页 |
2.1.3 气候条件 | 第22-23页 |
2.1.4 土地资源 | 第23页 |
2.1.5 地形地貌 | 第23-24页 |
2.2 数据源 | 第24-28页 |
2.2.1 基础数据 | 第24页 |
2.2.2 SRTM-DEM数据 | 第24-25页 |
2.2.3 MODIS数据 | 第25页 |
2.2.4 降雨数据 | 第25-26页 |
2.2.5 GlobeLand30土地利用 | 第26-27页 |
2.2.6 四川年鉴 | 第27-2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 | 第29-53页 |
3.1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 | 第29-38页 |
3.1.1 泥石流历史灾害点 | 第30-31页 |
3.1.2 地震历史灾害点 | 第31-32页 |
3.1.3 相对高差 | 第32-33页 |
3.1.4 沟壑密度 | 第33-34页 |
3.1.5 坡度 | 第34-35页 |
3.1.6 岩石坚固系数 | 第35-36页 |
3.1.7 植被覆盖度 | 第36-37页 |
3.1.8 降雨 | 第37-38页 |
3.2 可拓学评价方法 | 第38-43页 |
3.3 可拓模型建立 | 第43-50页 |
3.3.1 确定经典域、节域、待评物元 | 第43-45页 |
3.3.2 建立关联函数 | 第45-47页 |
3.3.3 确定权重 | 第47-49页 |
3.3.4 计算危险性 | 第49-50页 |
3.4 危险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估 | 第53-61页 |
4.1 评价单元构建 | 第53-54页 |
4.2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 | 第54-56页 |
4.2.1 物质易损性 | 第54页 |
4.2.2 经济易损性 | 第54-55页 |
4.2.3 社会易损性 | 第55-56页 |
4.2.4 环境易损性 | 第56页 |
4.3 刘希林模型评价方法 | 第56-57页 |
4.4 易损性模型应用 | 第57-59页 |
4.5 易损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泥石流灾害风险性评估 | 第61-66页 |
5.1 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 | 第61页 |
5.2 泥石流风险区划 | 第61-63页 |
5.3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结论 | 第66-67页 |
6.2 展望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