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导论 | 第11-21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2.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1.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2.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8页 |
(三) 本文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 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8-19页 |
2.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3.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一、后现代主义思潮内涵及其在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理念 | 第21-25页 |
(一)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 | 第21页 |
(二)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理念 | 第21-25页 |
1. 价值理念:相对化与模糊化的价值诉求 | 第22页 |
2. 思维理念:主观化与表面化的思维视角 | 第22-23页 |
3. 政治理念:去权威化与去主流化的政治倾向 | 第23页 |
4. 交往理念:革新化的社会人际观与自然环境观 | 第23-25页 |
二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方式、特点及机理 | 第25-32页 |
(一)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方式 | 第25-28页 |
1. 媒介依托式: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向大学生传播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 环境借助式:通过大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扩散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 生活融入式: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生活方式加深影响 | 第27-28页 |
(二)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特点 | 第28-29页 |
1. 影响形式逐渐多元化和新奇化 | 第28页 |
2. 影响方式趋于现代化和生活化 | 第28-29页 |
3. 影响过程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 | 第29页 |
(三)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机理 | 第29-32页 |
1. 粉饰机理 | 第29-30页 |
2. 渗透机理 | 第30-31页 |
3. 内化机理 | 第31-32页 |
三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具体表现 | 第32-45页 |
(一) 积极影响 | 第32-34页 |
1. 易懂的和谐思想: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交往观 | 第32页 |
2. 深刻的反思精神: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| 第32-33页 |
3. 强烈的差异追求: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包容品质 | 第33页 |
4. 鲜明的多元视角: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、解放思维 | 第33-34页 |
(二) 消极影响 | 第34-45页 |
1. 功利主义思潮具体化:助长了大学生经济思想行为的功利性 | 第34-37页 |
2. 相对主义思潮隐蔽化:动摇了大学生政治思想行为的的坚定性 | 第37-41页 |
3. 虚无主义思潮游戏化:迷失了大学生文化思想行为的方向性 | 第41-45页 |
四、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消极影响的对策 | 第45-54页 |
(一) 高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是基础 | 第45-48页 |
1. 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,增强大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方向性 | 第45-46页 |
2. 继续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,提高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认同感 | 第46-47页 |
3. 适量增加对社会思潮的教育,揭露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本质 | 第47-48页 |
(二) 社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是支柱 | 第48-50页 |
1. 完善社会改革发展机制,着力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 | 第48页 |
2. 净化信息传播渠道,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 | 第48-49页 |
3.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给大学生树立价值标杆 | 第49-50页 |
(三) 家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培养是后盾 | 第50-51页 |
1. 加强家庭文化建设,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 | 第50-51页 |
2. 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,解除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| 第51页 |
(四) 大学生对良好思想行为的内化是根本 | 第51-54页 |
1. 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,保持头脑清醒 | 第51-52页 |
2. 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,规避其消极影响 | 第52页 |
3. 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,自觉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良信息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