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结构稳定性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软岩大断面隧道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围岩稳定性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案 | 第17-18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2 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力学特性与失稳判据 | 第19-28页 |
2.1 软岩的工程地质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1.1 软弱围岩的定义 | 第19页 |
2.1.2 软岩的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1.3 软岩的力学特性 | 第20-21页 |
2.2 大断面隧道定义与力学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2.1 大断面隧道的定义 | 第21-22页 |
2.2.2 大断面隧道的力学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3 影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稳定性的因素 | 第23-27页 |
2.3.1 主观因素 | 第23-24页 |
2.3.2 客观因素 | 第24-25页 |
2.3.3 围岩失稳判断依据 | 第25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3 某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与施工措施 | 第28-35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8-30页 |
3.1.1 工程简述 | 第28页 |
3.1.2 气象及水文地质资料 | 第28-29页 |
3.1.3 地层岩性 | 第29页 |
3.1.4 地质构造、地震 | 第29-30页 |
3.2 某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| 第30-32页 |
3.2.1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| 第30页 |
3.2.2 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| 第30-32页 |
3.3 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措施 | 第32-34页 |
3.3.1 超前支护与爆破措施 | 第32-33页 |
3.3.2 隧道支护措施 | 第33-3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施工工法比较 | 第35-51页 |
4.1 MIDAS GTS软件简介 | 第35-38页 |
4.1.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| 第35页 |
4.1.2 MIDAS GTS的特点 | 第35-36页 |
4.1.3 MIDAS GTS适用范围和求解步骤 | 第36-38页 |
4.2 计算模型 | 第38-42页 |
4.2.1 选择计算模型的屈服准则 | 第38-39页 |
4.2.2 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2页 |
4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2-49页 |
4.3.1 施工开挖模拟 | 第42页 |
4.3.2 隧道施工过程位移比较 | 第42-46页 |
4.3.3 隧道围岩受力比较 | 第46-48页 |
4.3.4 喷射混凝土结构受力比较 | 第48-4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5 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变形监测与分析 | 第51-68页 |
5.1 监测意义和目的 | 第51页 |
5.1.1 监控量测的意义 | 第51页 |
5.1.2 监控量测的目的 | 第51页 |
5.2 监控量测具体内容 | 第51-56页 |
5.2.1 监测项目 | 第51-52页 |
5.2.2 测点的布置及监测频率 | 第52-54页 |
5.2.3 量测方法和仪器的选用 | 第54-56页 |
5.3 量测数据分析及与数值模拟的对比 | 第56-66页 |
5.3.1 量测数据处理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3.2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| 第57-66页 |
5.3.3 量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的对比 | 第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6.2 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