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0-1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7-2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5页 |
1.2.1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| 第20-22页 |
1.2.2 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调制技术 | 第22-23页 |
1.2.3 通用滤波多载波调制技术 | 第23-25页 |
1.3 研究动机及意义 | 第25-26页 |
1.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UFMC系统中的主动干扰消除编码技术 | 第28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28-29页 |
2.2 系统模型准备 | 第29-33页 |
2.2.1 通用滤波多载波调制技术 | 第29-30页 |
2.2.2 主动干扰消除技术 | 第30-33页 |
2.3 基于主动干扰消除编码的UFMC系统 | 第33-37页 |
2.3.1 子频带(i-1)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3.2 子频带(i+1)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4 计算机仿真 | 第37-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考虑功率消耗的UFMC系统主动干扰消除编码技术 | 第40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40页 |
3.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| 第40-43页 |
3.3 加权因子设计 | 第43-46页 |
3.3.1 最优加权因子的求解 | 第43-46页 |
3.3.2 复杂度分析 | 第46页 |
3.4 计算机仿真 | 第46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UFMC系统中的自适应主动干扰消除编码技术 | 第50-72页 |
4.1 引言 | 第50-51页 |
4.2 自适应UFMC主动干扰消除编码系统简介 | 第51-52页 |
4.3 理想式的UFMC系统主动干扰消除编码技术 | 第52-61页 |
4.3.1 问题描述 | 第53-55页 |
4.3.2 算法设计 | 第55-58页 |
4.3.3 收敛性和复杂度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4 分布式的UFMC系统主动干扰消除编码技术 | 第61-64页 |
4.4.1 协议描述 | 第61-62页 |
4.4.2 调整阶段中的加权因子设计 | 第62-64页 |
4.4.3 复杂度分析 | 第64页 |
4.5 实际系统中方案的实现 | 第64-66页 |
4.5.1 功率约束和干扰消除子载波数量 | 第64-65页 |
4.5.2 载频偏移 | 第65页 |
4.5.3 不完美信道估计 | 第65-66页 |
4.6 计算机仿真 | 第66-7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2-75页 |
5.1 工作总结 | 第72-73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个人筒历、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