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害人谅解制度刑法规制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被害人谅解制度的内涵 | 第8-14页 |
第一节 被害人谅解的概念 | 第8-10页 |
一、被害人的概念 | 第8-9页 |
二、被害人谅解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被害人谅解的类型 | 第10-12页 |
一、单方谅解与合意性谅解 | 第10-11页 |
二、感情谅解与物质补偿谅解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被害人谅解的刑法定位及研究价值 | 第12-14页 |
一、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之争 | 第12-13页 |
二、被害人谅解的研究价值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被害人谅解理论正当性之争 | 第14-28页 |
第一节 支持被害人谅解理论的正面依据 | 第14-19页 |
一、有利于加强被害人的保护和被害人犯罪的预防 | 第14-15页 |
二、有利于犯罪人改过自新、回归社会 | 第15-17页 |
三、有利于提升诉讼效率,节约司法资源 | 第17-18页 |
四、有利于民事赔偿的真正实现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被害人谅解制度的风险 | 第19-24页 |
一、与刑法的一些基本理论相冲突 | 第19-20页 |
二、被害人谅解制度适用标准不易确定 | 第20-22页 |
三、有动摇法律权威的风险 | 第22-23页 |
四、契合了司法实务中的不良倾向,易造成虚假和谐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被害人谅解制度构建的实质 | 第24-28页 |
一、被害人谅解的实质:刑法追责体制的重构之争 | 第25-26页 |
二、重构的深层影响 | 第26-27页 |
三、应然的立场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被害人谅解的制度构建 | 第28-35页 |
第一节 被害人谅解的主体 | 第28-29页 |
一、自然人被害与单位被害 | 第28-29页 |
二、谅解主体的具体范围 | 第29页 |
第二节 被害人谅解的能力和理由 | 第29-31页 |
一、做出谅解的主观意思要求 | 第30页 |
二、被害人谅解的理由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被害人谅解可适用的案件类型和量刑影响幅度 | 第31-35页 |
一、被害人谅解能否介入量刑的理论争议 | 第31-32页 |
二、案件类型 | 第32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40-41页 |
后记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