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8-10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0-12页 |
1.4.1 研究的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5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1.5.1 传统戏场空间 | 第12页 |
1.5.2 巴蜀地区 | 第12-13页 |
1.5.3 适应性 | 第13-14页 |
2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概述 | 第14-25页 |
2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繁荣条件 | 第14-15页 |
2.2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类型与形态 | 第15-22页 |
2.2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类型 | 第15-19页 |
2.2.2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形态 | 第19-22页 |
2.3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总体布局与选址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3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总体布局 | 第22-23页 |
2.3.2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选址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发展演变及其特性 | 第25-35页 |
3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发展演变 | 第25-27页 |
3.2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文化特性 | 第27-28页 |
3.2.1 传统礼制 | 第27-28页 |
3.2.2 信仰民俗 | 第28页 |
3.2.3 大众娱乐 | 第28页 |
3.3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行为特性 | 第28-31页 |
3.3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观演行为特性 | 第28-30页 |
3.3.2 行为特性在巴蜀地区的戏场空间中的对应关系 | 第30-31页 |
3.4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的空间特性 | 第31-32页 |
3.4.1 公共性 | 第31页 |
3.4.2 连续性 | 第31-32页 |
3.4.3 流动性 | 第32页 |
3.5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的空间活力 | 第32-34页 |
3.5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活力的源泉——空间多义性 | 第32-33页 |
3.5.2 影响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活力的因素——空间适应性 | 第33-3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现代适应性的探析 | 第35-49页 |
4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发展现状 | 第35-36页 |
4.1.1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| 第35页 |
4.1.2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发展的机遇 | 第35-36页 |
4.2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适应现代的文化内涵改变 | 第36-37页 |
4.2.1 宗教民俗功能的弱化 | 第37页 |
4.2.2 大众娱乐性的增强 | 第37页 |
4.2.3 文化展示性的突出 | 第37页 |
4.3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的现代适应方向 | 第37-43页 |
4.3.1 作为文化古迹保护 | 第38-39页 |
4.3.2 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融合 | 第39-42页 |
4.3.3 衍生发展的创新之路 | 第42-43页 |
4.4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适应于现代城市空间的优势 | 第43-46页 |
4.4.1 提升城市空间活力 | 第43-44页 |
4.4.2 体现文化经济价值 | 第44-45页 |
4.4.3 塑造空间的场所精神 | 第45-46页 |
4.5 巴蜀地区传统戏场空间现代适应性的思考 | 第46-48页 |
4.5.1 注重传统戏场空间意境的体现 | 第46-47页 |
4.5.2 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| 第47页 |
4.5.3 传承巴蜀地区戏场空间的文化精髓 | 第47-4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结语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附录 | 第53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53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