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技术改造、农业技术经济论文

我国农业技术传播的模式迁移--从线性传播到非线性传播

本论文创新点第5-9页
中文摘要第9-10页
Abstract第10页
1 引言第11-24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缘起、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问题的缘起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第17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第21-24页
2 农业技术线性传播的研究范式:“创新的扩散”第24-36页
    2.1 “创新的扩散”研究范式的缘起与形成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创新扩散研究的人类学传统:聚焦跨文化传播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瑞恩和格洛斯的贡献:大众媒介和人际渠道的阶段性作用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集大成的罗杰斯:创新扩散研究范式的形成第29-31页
    2.2 “创新的扩散”成为经典范式的多重因素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预测与控制:研究方法符合主流的实证主义取向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二级传播:传播效果与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交汇点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输出现代化:现实意识形态强化该范式的主导地位第34-36页
3 线性传播模式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窘境第36-49页
    3.1 难以反思我国农、科、教脱节的突出问题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行政力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缺位或错位现象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行政命令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压制了农民的市场意识、信息意识第39-41页
    3.2 难以预见农业技术传播蕴含的风险第41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增产不增收:我国农业技术传播中市场风险凸显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陷入舆论漩涡:我国农业技术安全引发公众恐慌第44-49页
4 反思线性:“创新的扩散”范式解构第49-62页
    4.1 “创新的扩散”形而上假定:线性创新模式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线性创新模式的提出及其局限性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线性创新模式导致过度迷信新事物的偏见第50-53页
    4.2 “创新的扩散”依赖线性因果逻辑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扩散总量可线性叠加:技术的有利性不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难以反映扩散过程中的随机突变性第55-57页
    4.3 “创新的扩散”背后隐藏着技术的话语霸权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劝服效果论的由来及其局限性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劝服效果论导致个体指责的偏见第60-62页
5 超越线性:一个村办茶场成长路径第62-72页
    5.1 茶场诞生记:艰难突破线性传播的束缚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偶遇一位有信息意识的村支书:要网线不要钱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动出击:行政级别不对等怎么办第64-66页
    5.2 筑巢引凤:充分释放非线性传播的活力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院士博士硕士学士齐落户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参观茶场:硕大的电风扇源自对外技术交流第68-69页
    5.3 蒸蒸日上:叹为观止的非线性传播魅力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改制拟上市: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农民教授:村办茶场也能拿国家项目第70-72页
6 非线性传播模式的萌生及其启示第72-85页
    6.1 非线性传播模式萌生的宏观背景和制度基础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非线性传播模式萌生的宏观背景:发展方式转变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非线性传播模式萌生的制度基础:政府职能转变第75-77页
    6.2 非线性传播模式的理论意蕴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非线性创新观:非线性传播模式的前提预设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农业技术非线性传播研究离不开非线性思维方法第79-81页
    6.3 非线性传播模式的现实意义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现代农业技术传播的主导方式:产学研协同创新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农业技术传播的根本出路:激发农民创造活力第83-85页
7 结语第85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3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科研成果第93-94页
致谢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影响子宫内膜癌发展的研究
下一篇:18世纪英国反教权主义者与国教会的负面形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