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4-15页 |
前言 | 第15-16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6-40页 |
1 西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| 第16-23页 |
1.1 病因 | 第16-17页 |
1.2 发病机制 | 第17-19页 |
1.3 病理 | 第19页 |
1.4 临床表现 | 第19-20页 |
1.5 实验室检查 | 第20-21页 |
1.6 诊断要点 | 第21-22页 |
1.7 治疗 | 第22-23页 |
2 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| 第23-31页 |
2.1 病名 | 第23页 |
2.2 病因 | 第23-24页 |
2.3 病机 | 第24-26页 |
2.4 证型 | 第26-27页 |
2.5 治法 | 第27-29页 |
2.5.1 从气血津液论治 | 第27-28页 |
2.5.2 从脏腑论治 | 第28-29页 |
2.5.3 从三焦论治 | 第29页 |
2.6 名家经验 | 第29-31页 |
3 阴虚为本、燥毒瘀热为标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变化 | 第31-33页 |
3.1 阴虚为本 | 第31-32页 |
3.2 燥毒与阴虚 | 第32-33页 |
3.3 瘀热与阴虚 | 第33页 |
4 养阴清燥散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原理 | 第33-36页 |
4.1 养阴润燥 | 第33-35页 |
4.1.1 养阴需兼顾养血生津 | 第34页 |
4.1.2 养阴需注重阳中求阴 | 第34-35页 |
4.2 清燥解毒 | 第35页 |
4.3 凉血散瘀 | 第35-36页 |
5 养阴清燥散瘀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| 第36-40页 |
5.1 辨证要点 | 第36页 |
5.2 “养阴清燥散瘀汤”组方原理 | 第36-37页 |
5.3 现代药理 | 第37-38页 |
5.4 病案举例 | 第38-40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40-51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40-42页 |
1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40-41页 |
1.2 中医辨证标准 | 第41页 |
1.3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41页 |
1.4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41页 |
1.5 脱落病例判定标准 | 第41页 |
1.6 一般资料 | 第41-42页 |
2 治疗及观察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1 治疗方法 | 第42页 |
2.2 观察指标及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2.1 中医证候疗效 | 第42页 |
2.2.2 实验室检验指标 | 第42页 |
2.2.3 安全性指标 | 第42-43页 |
2.3 疗效判定标准 | 第43页 |
2.4 统计学方法 | 第43页 |
3 结果 | 第43-48页 |
3.1 受试者情况 | 第43-44页 |
3.2 组间基线值同质性比较 | 第44页 |
3.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| 第44页 |
3.4 证候学疗效评价 | 第44-47页 |
3.5 治疗前后检验指标比较 | 第47-48页 |
3.6 安全性指标分析 | 第48页 |
4 讨论 | 第48-51页 |
4.1 养阴清燥散瘀法的临床治疗优势 | 第48-49页 |
4.2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| 第49页 |
4.3 实验室观察指标的选择及干预效果 | 第49-50页 |
4.4 “养阴清燥散瘀汤”主方的应用要点 | 第50-51页 |
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51-62页 |
1 养阴清燥散瘀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IL-6、IL-17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1.1 实验原理 | 第51页 |
1.2 实验材料 | 第51-52页 |
1.2.1 标本收集 | 第51页 |
1.2.2 实验试剂 | 第51-52页 |
1.2.3 实验仪器 | 第52页 |
1.3 实验步骤 | 第52-53页 |
1.3.1 样品处理及要求 | 第52页 |
1.3.2 操作步骤 | 第52-53页 |
1.4 统计方法 | 第53页 |
1.5 结果 | 第53-54页 |
1.6 讨论 | 第54-55页 |
1.6.1 选择IL-17和IL-6作为研究指标的依据 | 第54-55页 |
1.6.2 养阴清燥散瘀法干预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| 第55页 |
2 养阴清燥散瘀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h17、Treg的影响 | 第55-62页 |
2.1 实验原理 | 第55-56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56页 |
2.2.1 标本收集 | 第56页 |
2.2.2 实验试剂 | 第56页 |
2.2.3 实验仪器 | 第56页 |
2.3 实验步骤 | 第56-57页 |
2.4 统计方法 | 第57页 |
2.5 结果 | 第57-60页 |
2.6 讨论 | 第60-62页 |
2.6.1 辅助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 | 第60页 |
2.6.2 选择Treg和Th17细胞作为研究指标的依据 | 第60-61页 |
2.6.3 养阴清燥散瘀法干预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| 第61-62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附录 | 第69-8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