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目录 | 第4-7页 |
1 引言 | 第7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概况 | 第7-9页 |
1.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2 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8页 |
1.1.3 研究方法 | 第8页 |
1.1.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2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概述 | 第16-27页 |
2.1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2.2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起源 | 第17-20页 |
2.3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实践历程 | 第20-24页 |
2.3.1 汉代的“儒法结合”——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确立 | 第20-21页 |
2.3.2 魏晋迄唐——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巩固 | 第21-22页 |
2.3.3 宋、明——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2.3.4 清朝中前期——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顶峰 | 第23-24页 |
2.3.5 清朝晚期至民国——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延续 | 第24页 |
2.4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合理性 | 第24-26页 |
2.4.1 重道德修养,从为政者自身做起 | 第24-25页 |
2.4.2 重以身作则,以为政者作表率 | 第25页 |
2.4.3 倡导教化为先,重视道德教育 | 第25页 |
2.4.4 罚当其罪,罪刑相适应 | 第25-26页 |
2.4.5 德刑并举,以法律促进道德 | 第26页 |
2.5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的局限性 | 第26-27页 |
2.5.1 引礼入法、以礼代法,陷入伦理治国的困境 | 第26页 |
2.5.2 人治状态,保护特权,陷入人治的困境 | 第26-27页 |
3 “德主刑辅”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困境 | 第27-43页 |
3.1 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困境 | 第27-31页 |
3.1.1 道德缺失问题 | 第27-28页 |
3.1.2 导致道德缺失的原因 | 第28-30页 |
3.1.3 “官二代”、“富二代”问题 | 第30-31页 |
3.2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| 第31-43页 |
3.2.1 “德主刑辅”思想与当下现行治国理念的困惑 | 第31-35页 |
3.2.2 “德治”与“法治”辨析 | 第35-41页 |
3.2.3 从国家治理层面,“德主刑辅”与“依法治国”之调和——德法兼治 | 第41-43页 |
4 新时期施行“德法兼治”的策略 | 第43-49页 |
4.1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打好经济基础 | 第43-44页 |
4.2 大力加强法治建设,为德法兼治提供法律基础 | 第44-46页 |
4.2.1 法律制度本身的健全和完善 | 第44-45页 |
4.2.2 法律运行机制的健全 | 第45-46页 |
4.3 大力加强德治建设,为德法兼治提供道德基础 | 第46-47页 |
4.4 大力开展法律和道德宣传 | 第47页 |
4.5 加强执政党建设,从严治党 | 第47-49页 |
4.5.1 加强党的法治建设 | 第48页 |
4.5.2 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建设 | 第48-49页 |
4.6 建立健全法律和道德监督机制,促进德法兼治的贯彻实施 | 第49页 |
5 贯彻“德法兼治”治国理念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9-52页 |
5.1 道德法律化的限度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1.1 道德法律化的积极作用 | 第49页 |
5.1.2 道德法律化的限度 | 第49-50页 |
5.2 法律道德化的限度分析 | 第50-52页 |
5.2.1 道德“自律”的不足 | 第50-51页 |
5.2.2 法律本身的滞后 | 第51页 |
5.2.3 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相矛盾问题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注释 | 第53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