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0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(二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14-15页 |
五、研究方法与创新 | 第15-17页 |
(一)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二)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(一)精准扶贫 | 第17页 |
(二)乡镇政府 | 第17-18页 |
(三)政府行为 | 第18页 |
二、理论基础 | 第18-23页 |
(一)公共选择理论 | 第18-19页 |
(二)社会交换理论 | 第19-20页 |
(三)多维贫困理论 | 第20-23页 |
第三章 Y乡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| 第23-29页 |
一、Y乡乡情介绍 | 第23页 |
二、Y乡精准扶贫情况 | 第23-24页 |
三、Y乡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| 第24-29页 |
(一)强化组织推进,凝聚脱贫合力 | 第24-25页 |
(二)搞好精准识别,夯实工作基础 | 第25-26页 |
(三)依托金融体制创新,增强扶贫活力 | 第26页 |
(四)实施工程带动,助推精准扶贫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乡镇政府精准扶贫行为实践困境 | 第29-37页 |
一、乡镇政府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困境 | 第29-31页 |
(一)扶贫对象精准度不高 | 第29页 |
(二)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 | 第29-30页 |
(三)金融扶贫资金使用率低 | 第30页 |
(四)脱贫考核方式单一 | 第30-31页 |
(五)扶贫成效不明显 | 第31页 |
二、帮扶干部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困境 | 第31-33页 |
(一)精准识别方面 | 第31页 |
(二)精准帮扶方面 | 第31-33页 |
(三)精准管理方面 | 第33页 |
三、农民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困境 | 第33-37页 |
(一)思想认识不高 | 第33-34页 |
(二)政策宣传不到位 | 第34页 |
(三)驻村帮扶简单应付 | 第34页 |
(四)技能培训与实际脱节 | 第34页 |
(五)贫困户认定不公平 | 第34-35页 |
(六)盲目被脱贫 | 第35-37页 |
第五章 乡镇政府精准扶贫行为偏差相关性研究 | 第37-43页 |
一、乡镇政府精准扶贫中行为影响因素 | 第37-39页 |
(一)中央政府利益诉求及市县政府的目标要求 | 第37-38页 |
(二)乡镇政府人员行为表现 | 第38-39页 |
(三)农民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| 第39页 |
二、乡镇政府精准扶贫行为偏差原因分析 | 第39-43页 |
(一)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延续性 | 第39-40页 |
(二)乡镇政府现阶段现实情况 | 第40页 |
(三)乡镇政府的利益趋向 | 第40-41页 |
(四)缺少非政府组织和贫困人口的主动参与 | 第41-43页 |
第六章 优化乡镇政府精准扶贫合理行为路径 | 第43-49页 |
一、优化乡镇管理体制与加强实施主体相结合 | 第43-44页 |
(一)改进和完善乡镇政府精准绩效考评机制 | 第43页 |
(二)规范乡镇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| 第43-44页 |
(三)加强实施主体,壮大扶贫队伍 | 第44页 |
二、强化乡镇政府监督与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相结合 | 第44-45页 |
(一)完善乡镇政府的监督机制 | 第44-45页 |
(二)强化乡镇政府人员的培训教育 | 第45页 |
三、加大对财政支持力度与推动资金整合相结合 | 第45-46页 |
四、多元参与与内生动力相结合 | 第46-49页 |
(一)探索多元参与的扶贫主体和多样化的扶贫模式 | 第46页 |
(二)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扶贫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 | 第46页 |
(三)提高贫困主体的自主脱贫能力,切实增强内生动力 | 第46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附录一:县级政府对乡镇年度考核目标一览表 | 第53-55页 |
附录二:访谈对象一览表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