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天然气的成分来源和燃爆理论 | 第10-11页 |
1.2.1 天然气的成分和来源 | 第10页 |
1.2.2 瓦斯爆炸的条件 | 第10-11页 |
1.3 浅层有害气体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的问题及内容 | 第13-15页 |
1.5.1 研究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5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6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依托工程蒙西铁路沿线的地质情况分析 | 第17-30页 |
2.1 地形地貌 | 第17-19页 |
2.2 地层岩性 | 第19-23页 |
2.2.1 新生界 | 第19页 |
2.2.2 中生界 | 第19-21页 |
2.2.3 古生界 | 第21-23页 |
2.3 区域构造 | 第23-25页 |
2.4 主要含油气地层 | 第25-27页 |
2.4.1 侏罗系下统富县组 | 第25-26页 |
2.4.2 三叠系上统延长群油层 | 第26-27页 |
2.4.3 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 | 第27页 |
2.5 主要煤系地层 | 第27-28页 |
2.5.1 延安三叠系煤层 | 第27-28页 |
2.5.2 韩城二叠系和石炭系煤层 | 第28页 |
2.6 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依托工程蒙西铁路隧道处油气田、煤矿的特征分析 | 第30-43页 |
3.1 隧道工程 | 第30-32页 |
3.2 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 | 第32-40页 |
3.2.1 靖边气田 | 第32-34页 |
3.2.2 安塞油田 | 第34-36页 |
3.2.3 青化砭油田 | 第36-37页 |
3.2.4 甘谷驿油田和川口油田 | 第37-39页 |
3.2.5 延长油田 | 第39-40页 |
3.3 煤矿及瓦斯 | 第40-42页 |
3.3.1 陕北区煤矿 | 第40页 |
3.3.2 渭北区煤矿 | 第40-42页 |
3.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浅层有害气体的分布及危害分区 | 第43-49页 |
4.1 影响浅层有害气体分布因素 | 第43-46页 |
4.1.1 地层 | 第43页 |
4.1.2 岩性 | 第43-44页 |
4.1.3 地质构造 | 第44-45页 |
4.1.4 油气田 | 第45页 |
4.1.5 油气层埋深 | 第45页 |
4.1.6 煤层 | 第45-46页 |
4.1.7 隧道工程 | 第46页 |
4.2 浅层有害气体危害分区 | 第46-47页 |
4.3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现场检测及室内试验 | 第49-55页 |
5.1 检测方法 | 第49页 |
5.1.1 孔内直接测试方法 | 第49页 |
5.1.2 取样室内试验 | 第49页 |
5.2 现场孔内检测 | 第49-51页 |
5.3 现场萤光试验 | 第51-53页 |
5.4 室内天然气成分试验 | 第53-54页 |
5.5 室内岩芯物性试验 | 第54页 |
5.6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6章 浅层有害气体形成模式及危害评价 | 第55-82页 |
6.1 典型隧道浅层有害气体影响分析 | 第55-69页 |
6.1.1 阳山隧道 | 第55-57页 |
6.1.2 集义隧道 | 第57-69页 |
6.2 蒙西线隧道浅层有害气体影响评价结论 | 第69页 |
6.3 浅层有害气体来源、存储、运移和聚集 | 第69-72页 |
6.3.1 浅层有害气体的来源 | 第69-70页 |
6.3.2 浅层有害气体的存储、运移和聚集 | 第70-71页 |
6.3.3 浅层有害气体分布与隧道长度、埋深关系 | 第71-72页 |
6.4 浅层有害气体的特点 | 第72-73页 |
6.5 浅层有害气体隧道分类标准 | 第73-74页 |
6.6 有害气体的涌出量 | 第74-76页 |
6.6.1 天然气储量地质工程计算方法 | 第75页 |
6.6.2 浅层有害气体溢出量估算 | 第75-76页 |
6.7 浅层有害气体瓦斯隧道的设计和工程措施 | 第76-80页 |
6.7.1 浅层有害气体瓦斯隧道的设计 | 第76-79页 |
6.7.2 浅层有害气体施工措施 | 第79-80页 |
6.8 施工验证 | 第80-81页 |
6.9 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7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82-84页 |
7.1 结论 | 第82-83页 |
7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