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| 第12-18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7-18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物流相关概念及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| 第19-25页 |
2.1 物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1 物流概念 | 第19页 |
2.1.2 区域物流 | 第19-20页 |
2.2 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| 第20-25页 |
2.2.1 马克思关于协作的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2 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.3 系统论 | 第23页 |
2.2.4 博弈论 | 第23-24页 |
2.2.5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京津冀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成果与问题 | 第25-29页 |
3.1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成果 | 第25-27页 |
3.1.1 物流通道的协同成果 | 第25-26页 |
3.1.2 物流节点的协同成果 | 第26-27页 |
3.2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问题 | 第27-29页 |
3.2.1 京津冀物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 | 第27页 |
3.2.2 京津冀物流业角色定位不清 | 第27页 |
3.2.3 京津冀物流要素区域内流动受阻 | 第27-28页 |
3.2.4 京津冀物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| 第28-29页 |
第4章 京津冀物流业分地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9-39页 |
4.1 京津冀物流业分地区协调度评价指标的作用及构建原则 | 第29页 |
4.2 京津冀物流业分地区协调度评价指标的构建 | 第29-30页 |
4.3 京津冀物流业分地区协调度评价模型 | 第30-31页 |
4.4 京津冀物流业分地区协调度实证研究 | 第31-37页 |
4.4.1 京津冀物流业各地区现状 | 第31-33页 |
4.4.2 京津冀物流业分地区协调度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 | 第33-37页 |
4.5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7-39页 |
4.5.1 物流子系统发展程度不平衡 | 第37-38页 |
4.5.2 物流子系统发展布局不合理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原则 | 第39-44页 |
5.1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的“协调原则” | 第39-40页 |
5.2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的“公平原则” | 第40-44页 |
5.2.1.Shapley值法的基本条件和模型 | 第40-41页 |
5.2.2 基于Shapley值法的京津冀物流业协同收益分配 | 第41-44页 |
第6章 国内外区域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4-49页 |
6.1 国内区域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4-46页 |
6.1.1 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4-45页 |
6.1.2 珠三角地区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5页 |
6.1.3 东北经济圈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5-46页 |
6.2 国际区域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6-49页 |
6.2.1 美国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6-47页 |
6.2.2 欧洲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7页 |
6.2.3 日本物流业协同发展经验 | 第47-49页 |
第7章 京津冀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对策 | 第49-57页 |
7.1 京津冀物流业主体系统改进对策 | 第49-51页 |
7.1.1 政府层面加强协同 | 第49页 |
7.1.2 企业层面加强协同 | 第49-51页 |
7.2 京津冀物流业客体系统改进对策 | 第51页 |
7.2.1 建立市场化物流管理体系 | 第51页 |
7.2.2 重视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| 第51页 |
7.2.3 推行标准化策略 | 第51页 |
7.3 京津冀物流业载体系统改进对策 | 第51-52页 |
7.3.1 重视港口建设 | 第52页 |
7.3.2 加强通信设施建设 | 第52页 |
7.3.3 加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| 第52页 |
7.4 京津冀物流业环境系统改进对策 | 第52-55页 |
7.4.1 重视科技发展 | 第53页 |
7.4.2 加强产业联动 | 第53-54页 |
7.4.3 重视金融建设 | 第54-55页 |
7.4.4 完善法律环境 | 第55页 |
7.4.5 重视生态环保 | 第55页 |
7.5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