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情感需求为导向的社交厨房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2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2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| 第12-15页 |
1.4.1 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| 第12-14页 |
1.4.2 基于厨房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5.1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5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2 社交厨房的理念及发展趋势研究 | 第18-30页 |
2.1 厨房的发展及演变 | 第18-21页 |
2.1.1 中国古代厨房的演变及发展 | 第18-19页 |
2.1.2 中国现代厨房的演变及发展 | 第19-20页 |
2.1.3 中国现代厨房需求的变化 | 第20-21页 |
2.2 社交理念与厨房的新结合 | 第21-26页 |
2.2.1 社交厨房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2.2 社交厨房的兴起原因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2.3 社交厨房的用户群体定位 | 第24-25页 |
2.2.4 社交厨房的功能划分 | 第25-26页 |
2.3 社交厨房设计的发展趋势 | 第26-29页 |
2.3.1 追求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设计 | 第26页 |
2.3.2 注重情趣化 | 第26-27页 |
2.3.3 重视环保、节能 | 第27页 |
2.3.4 厨房智能化 | 第27-29页 |
2.4 小结 | 第29-30页 |
3 社交厨房的情感需求体系构建 | 第30-38页 |
3.1 情感需求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1.1 情感的概念 | 第30-31页 |
3.1.2 需求层次理论 | 第31-33页 |
3.1.3 情感化设计理论 | 第33-34页 |
3.2 基于情感化理论的社交厨房情感需求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2.1 基于本能层面的社交厨房情感需求 | 第34-35页 |
3.2.2 基于行为层面的社交厨房情感需求 | 第35-36页 |
3.2.3 基于反思层面的社交厨房情感需求 | 第36-37页 |
3.3 社交厨房的情感需求体系建构 | 第37页 |
3.4 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情感需求引导下的社交厨房设计研究 | 第38-50页 |
4.1 社交厨房中的情感需求的实现策略 | 第38页 |
4.2 以情感需求为导向的社交厨房设计要素 | 第38-40页 |
4.2.1 人的要素 | 第38页 |
4.2.2 物质要素 | 第38-40页 |
4.2.3 空间要素 | 第40页 |
4.3 以情感需求为导向的社交厨房设计原则 | 第40-44页 |
4.3.1 安全环保原则 | 第41-42页 |
4.3.2 互动性原则 | 第42页 |
4.3.3 体验性原则 | 第42-43页 |
4.3.4 易用性原则 | 第43页 |
4.3.5 人机性原则 | 第43页 |
4.3.6 情趣化原则 | 第43-44页 |
4.4 情感需求导向的社交厨房设计方法 | 第44-48页 |
4.4.1 系统化设计法 | 第44-45页 |
4.4.2 嵌入式设计法 | 第45-46页 |
4.4.3 模块化设计法 | 第46-48页 |
4.5 小结 | 第48-50页 |
5 情感需求引导下的社交厨房设计实践 | 第50-64页 |
5.1 构建人物角色模型 | 第50-51页 |
5.1.1 目标人物角色模型介绍 | 第50-51页 |
5.1.2 确定厨房定位 | 第51页 |
5.2 设计提案 | 第51-53页 |
5.2.1 设计概念 | 第51-52页 |
5.2.2 方案布局 | 第52-53页 |
5.3 设计方案一 | 第53-57页 |
5.3.1 方案一整体功能布局 | 第53-54页 |
5.3.2 中央岛式社交平台 | 第54-55页 |
5.3.3 智能厨房系统 | 第55页 |
5.3.4 智能炉灶 | 第55-56页 |
5.3.5 方案一整体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4 设计方案二 | 第57-61页 |
5.4.1 方案二整体功能布局 | 第57-58页 |
5.4.2 中央岛式社交平台 | 第58-59页 |
5.4.3 智能厨房系统 | 第59页 |
5.4.4 智能炉灶 | 第59-60页 |
5.4.5 方案二整体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5 案例可行性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6 案例总结 | 第62-6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64页 |
6.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2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