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 中高温热泵工质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带经济器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中高温热泵用混合工质特性分析 | 第19-41页 |
2.1 混合工质选取原则 | 第19-20页 |
2.1.1 工质对环境的影响特性 | 第19页 |
2.1.2 工质的物理化学及热力性能 | 第19-20页 |
2.2 混合工质的筛选 | 第20-24页 |
2.2.1 模拟计算软件介绍 | 第20-21页 |
2.2.2 混合工质中纯组分的选取 | 第21-23页 |
2.2.3 混合工质配比的优化选择 | 第23-24页 |
2.3 非共沸工质R134a/R245fa温度滑移研究 | 第24-39页 |
2.3.1 非共沸工质两相区换热规律 | 第24-25页 |
2.3.2 蒸发器与冷凝器中工质传热温差变化规律 | 第25-26页 |
2.3.3 蒸发器与冷凝器内混合工质两相区换热时传热温差的变化规律 | 第26-32页 |
2.3.4 非共沸混合工质温度滑移规律 | 第32-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带经济器螺杆式热泵系统性能优化分析 | 第41-69页 |
3.1 带经济器热泵系统 | 第41-43页 |
3.1.1 带经济器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| 第41-42页 |
3.1.2 一次节流经济器热泵系统分类 | 第42-43页 |
3.2 带经济器热泵系统数学模型 | 第43-50页 |
3.2.1 压缩机压缩过程数学模型 | 第43-46页 |
3.2.2 相对补气量计算数学模型 | 第46-48页 |
3.2.3 冷凝器与蒸发器数学模型 | 第48-50页 |
3.2.3.1 工质在冷凝器中换热数学模型 | 第49页 |
3.2.3.2 工质在蒸发器中换热数学模型 | 第49-50页 |
3.3 带经济器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0-60页 |
3.3.1 一级内容积比对带经济器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3.3.2 混合工质不同配比对带经济器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3.3.3 经济器传热温差对带经济器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3.4 带经济器热泵系统压缩机补气口位置的确定 | 第60-64页 |
3.4.1 内压缩过程 | 第60-61页 |
3.4.2 扭转角θ与扭角系数C_φ | 第61-62页 |
3.4.3 经济器补气口位置的确定 | 第62-64页 |
3.5 螺杆式热泵系统内容积比调节 | 第64-66页 |
3.5.1 螺杆式压缩机内容积比 | 第64-65页 |
3.5.2 固定内容积比与可变内容积比系统运行比较 | 第65-66页 |
3.5.3 变内容积比的滑阀调节 | 第6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9页 |
第四章 基于混合工质R134a/R245fa螺杆式热泵系统实验台部件选择与热泵系统GUI设计 | 第69-85页 |
4.1 螺杆式热泵系统部件选择计算 | 第69-77页 |
4.1.1 压缩机选型计算 | 第69-70页 |
4.1.2 冷凝器选型计算 | 第70-74页 |
4.1.3 蒸发器选型计算 | 第74-75页 |
4.1.4 经济器选型计算 | 第75-76页 |
4.1.5 膨胀阀选型计算 | 第76-77页 |
4.2 实验数据与热力循环模拟计算数据对比 | 第77-80页 |
4.2.1 实验台系统介绍 | 第77-80页 |
4.2.2 理论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 | 第80页 |
4.3 热泵系统计算用户界面GUI设计 | 第80-83页 |
4.3.1 用户界面介绍 | 第81页 |
4.3.2 GUI程序设计 | 第81-82页 |
4.3.3 带经济器螺杆式热泵系统计算程序 | 第82-8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5.1 总结 | 第85-86页 |
5.2 展望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