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内容及目的 | 第14-15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2 概念解读及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2.1 工业遗产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1.2.2 研究范围 | 第16页 |
1.3 国内外工业遗产发展进程及国内外港口研究综述 | 第16-25页 |
1.3.1 国内外工业遗产发展历程 | 第16-18页 |
1.3.2 国际经典港口工业区的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| 第18-22页 |
1.3.3 国内经典港口工业区的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| 第22-24页 |
1.3.4 经验总结及中西方对比 | 第24-25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26-29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27-28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第2章 青岛港建设的历史沿革及港城关系的演变 | 第29-45页 |
2.1 青岛港建设的历史沿革 | 第29-38页 |
2.1.1 青岛港早期萌芽时期 | 第29-30页 |
2.1.2 青岛港建成初期 | 第30-31页 |
2.1.3 青岛港发展时期 | 第31-34页 |
2.1.4 青岛港衰落时期 | 第34-35页 |
2.1.5 青岛港发展的平稳时期 | 第35-38页 |
2.2 青岛港与周边港口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2.2.1 青岛港与胶州湾的关系 | 第38页 |
2.2.2 青岛港与山东省诸港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2.2.3 青岛港与上海、天津等港的关系 | 第39页 |
2.3 港城关系的演变 | 第39-43页 |
2.3.1 港城关系的萌芽阶段——城建服从港建 | 第41页 |
2.3.2 港城关系的初始阶段——以港兴城 | 第41-42页 |
2.3.3 港城关系的发展阶段——港为城用 | 第42-43页 |
2.3.4 港城关系的脱离阶段——港城分离 | 第43页 |
2.4 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3章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 | 第45-73页 |
3.1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概况 | 第45-57页 |
3.1.1 青岛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| 第46-47页 |
3.1.2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现状调研 | 第47-57页 |
3.1.2.1 建筑物 | 第47-51页 |
3.1.2.2 码头 | 第51-54页 |
3.1.2.3 港口设施 | 第54-56页 |
3.1.2.4 铁路 | 第56-57页 |
3.2 青岛港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| 第57-59页 |
3.2.1 政策相关方面 | 第57-58页 |
3.2.2 价值评估方面 | 第58页 |
3.2.3 整体规划方面 | 第58-59页 |
3.2.4 产业布局方面 | 第59页 |
3.2.5 场所精神方面 | 第59页 |
3.3 与青岛港工业遗产相关的青岛工业遗产的概况 | 第59-71页 |
3.3.1 与其相关的近代工业遗产现状调研 | 第60-67页 |
3.3.2 与其相关的较为典型的工业遗产的分布状况 | 第67-69页 |
3.3.3 与其相关的工业遗产的特点 | 第69-70页 |
3.3.4 与其相关的工业遗产的现实矛盾 | 第70-71页 |
3.4 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4章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价值表现 | 第73-79页 |
4.1 历史价值 | 第73-74页 |
4.1.1 青岛城市发展的见证 | 第73页 |
4.1.2 近代工业发展的见证 | 第73-74页 |
4.1.3 港口航运贸易的见证 | 第74页 |
4.2 经济价值 | 第74-75页 |
4.2.1 对城市产生的价值 | 第74-75页 |
4.2.2 对港口周边产生的价值 | 第75页 |
4.2.3 港口自身产生的价值 | 第75页 |
4.3 社会价值 | 第75-76页 |
4.3.1 场所价值 | 第75页 |
4.3.2 青岛人民 | 第75-76页 |
4.4 艺术价值 | 第76-77页 |
4.4.1 建筑形态价值 | 第76-77页 |
4.4.2 滨水景观价值 | 第77页 |
4.5 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5章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研究 | 第79-95页 |
5.1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保护原则 | 第79-81页 |
5.1.1 真实性保护原则 | 第79-80页 |
5.1.2 完整性保护原则 | 第80页 |
5.1.3 合理利用原则 | 第80-81页 |
5.1.4 可识别性原则 | 第81页 |
5.2 青岛港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 | 第81-84页 |
5.2.1 整体规划 | 第82-83页 |
5.2.2 加强与周边工业遗产的联系 | 第83-84页 |
5.2.3 提升港口现存工业遗产的价值 | 第84页 |
5.3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模式 | 第84-86页 |
5.3.1 历史的特殊性——历史重现模式 | 第84-85页 |
5.3.2 位置的特殊性——环境规整模式 | 第85页 |
5.3.3 功能的特殊性——功能置换模式 | 第85-86页 |
5.4 青岛港工业遗产再利用方法 | 第86-90页 |
5.4.1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方法——港区空间的再利用 | 第86-87页 |
5.4.2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方法——单体建、构筑物的再利用 | 第87-89页 |
5.4.3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方法——港内设施及小品的再利用 | 第89页 |
5.4.4 青岛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方法——景观、水域的整治 | 第89-90页 |
5.5 青岛港六号码头保护及再利用案例分析 | 第90-93页 |
5.5.1 概况 | 第90-91页 |
5.5.2 再利用分析 | 第91-93页 |
5.6 总结 | 第93-9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00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