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当代漆艺形态研究的语境——全球化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| 第10-15页 |
| 第一节 全球文化的融合 | 第10-11页 |
| 1.文化融合的趋势 | 第10页 |
| 2.科技作用下的信息获取渠道 | 第10-11页 |
| 3.大量资本的介入 | 第11页 |
| 第二节 当代艺术建构的世界新秩序 | 第11-13页 |
| 1.新的表达方式 | 第11-12页 |
| 2.观念性 | 第12-13页 |
| 3.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| 第13页 |
|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的式微与当代手工艺的兴起 | 第13-15页 |
| 1.手作的温度 | 第13-14页 |
| 2.跨界与实验 | 第14页 |
| 3.当代手工艺形态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当代漆艺的形态研究 | 第15-22页 |
| 第一节 形态的所指 | 第15页 |
| 第二节 立体形态 | 第15-17页 |
| 1.自然与几何 | 第15-16页 |
| 2.具象与抽象 | 第16-17页 |
| 3.造形与变形 | 第17页 |
| 第三节 平面形态 | 第17-18页 |
| 1.平的面与非平的面 | 第17-18页 |
| 2.平面式装置 | 第18页 |
| 第四节 空间形态 | 第18-20页 |
| 1.与空间的融合 | 第18-19页 |
| 2 空间内的移动 | 第19-20页 |
| 第五节 观念形态 | 第20-21页 |
| 1.设计性 | 第20页 |
| 2.艺术性 | 第20-21页 |
| 3.观念性 | 第21页 |
| 第六节 数字化形态 | 第21-22页 |
| 第七节 漆艺的光泽 | 第22页 |
| 第三章 当代漆艺的文化形态塑造 | 第22-35页 |
| 第一节 文化形态主导下的漆艺展览——以中日为例 | 第22-26页 |
| 1.全国美展漆画展和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| 第22-25页 |
| 2.日本石川国际漆展 | 第25页 |
| 3.中日漆艺形态的对比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节 艺术家个体创作形态的变化 | 第26-33页 |
| 1.案例1沈克龙 | 第26-28页 |
| 2.案例2苏笑柏 | 第28-31页 |
| 3.案例3村本真吾 | 第31-33页 |
| 第三节 传统与当代漆艺的生态对话 | 第33-34页 |
| 1.集体流水线式与个体散落式 | 第33页 |
| 2.市场与大众 | 第33-34页 |
| 第四节 当代漆艺形态的特征 | 第34页 |
| 1.形态更加纯粹自由 | 第34页 |
| 2.弱化了的功能 | 第34页 |
| 3.观念的介入 | 第34页 |
| 第五节 当代漆艺面临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| 1.创造力的不足 | 第34页 |
| 2.文化精神的继承 | 第34-35页 |
| 第四章 毕业设计 | 第35-40页 |
| 第一节 漆画作品《想的美》 | 第35-36页 |
| 1.创作的思路 | 第35页 |
| 2.制作的过程 | 第35-36页 |
| 第二节 漆画作品《想得美》创作手稿及资料 | 第36-40页 |
| 结论 | 第40-41页 |
| 致谢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4-45页 |
| 附录 研究生课程成绩表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