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现状综述 | 第10-16页 |
1.2.1 近水平节理岩体成拱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2 节理发育的近水平岩体围岩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节理发育的近水平岩体结构类型与破坏特征 | 第18-34页 |
2.1 节理发育的近水平岩体分布情况 | 第18-19页 |
2.2 水平层状岩体隧道变形破坏实例 | 第19-22页 |
2.3 节理发育的近水平岩体结构特性 | 第22-27页 |
2.3.1 节理发育的近水平岩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| 第22-24页 |
2.3.2 节理发育的近水平岩体结构组合形式 | 第24-27页 |
2.4 含节理的近水平岩体锚喷支护特点 | 第27-32页 |
2.4.1 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力学机理 | 第27-29页 |
2.4.2 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支护作用及效果 | 第29-31页 |
2.4.3 节理岩体锚喷支护特点 | 第31-3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拱顶岩层成拱机理分析 | 第34-47页 |
3.1 失稳破坏形式 | 第34-35页 |
3.2 节理对层状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5-39页 |
3.2.1 岩层两端存在节理面 | 第37-38页 |
3.2.2 岩层两端无节理面 | 第38-39页 |
3.3 铰接拱力学模型分析 | 第39-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围岩成拱条件数值分析及支护参数优化 | 第47-78页 |
4.1 FLAC~(3D)软件简介 | 第48-49页 |
4.2 数值模拟过程 | 第49-54页 |
4.2.1 本构模型选取 | 第49-50页 |
4.2.2 边界条件确定 | 第50-51页 |
4.2.3 模型建立 | 第51页 |
4.2.4 参数选取 | 第51-53页 |
4.2.5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| 第53-54页 |
4.3 数值模拟围岩变形全过程 | 第54-57页 |
4.4 隧道支护时机优化分析 | 第57-63页 |
4.4.1 最佳支护时机的意义 | 第57-59页 |
4.4.2 最佳支护时机的确定 | 第59-63页 |
4.5 支护结构优化 | 第63-71页 |
4.5.1 锚杆布置范围优化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5.2 锚杆长度优化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5.3 锚杆环向间距优化分析 | 第67-70页 |
4.5.4 喷射混凝土厚度优化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6 隧道跨度及节理间距对隧道稳定性影响 | 第71-76页 |
4.6.1 隧道跨度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4.6.2 节理间距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