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6页 |
1. 导论 | 第16-29页 |
·研究问题及背景 | 第16-20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内容及结论 | 第24-27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| 第27-29页 |
2. 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视角评述 | 第29-44页 |
·国外农村金融相关文献 | 第30-35页 |
·金融压抑与农业信贷补贴论 | 第30-31页 |
·金融深化与完全市场论 | 第31-32页 |
·金融约束与不完全市场论 | 第32-34页 |
·小额信贷及其他相关研究 | 第34-35页 |
·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 | 第35-41页 |
·农村金融问题根源研究 | 第35-36页 |
·农村金融中农户主体行为问题 | 第36-38页 |
·农村金融的供给及组织形式问题 | 第38-39页 |
·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 | 第39-40页 |
·政府政策选择、行政干预与政策扶持问题 | 第40-41页 |
·文献综述的研究视角评述 | 第41-44页 |
3. 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的理论基础 | 第44-62页 |
·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内涵 | 第44-50页 |
·中国农户及农户经济行为 | 第44-45页 |
·农户金融与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 | 第45-47页 |
·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的理论基础 | 第47-50页 |
·中国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的宏观基础 | 第50-56页 |
·长期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农贷制度 | 第50-51页 |
·现代世界体系下的中国"三农"问题与农户金融 | 第51-54页 |
·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中国农户金融问题 | 第54-56页 |
·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研究范畴界定 | 第56-61页 |
·中国农户金融的主体行为 | 第56-58页 |
·本论文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58-59页 |
·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研究的内在含义 | 第59-61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61-62页 |
4. 中国农户融资选择行为及结构 | 第62-84页 |
·引言与文献综述 | 第62-66页 |
·研究设计与模型设定 | 第66-7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66-67页 |
·变量设定 | 第67-69页 |
·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| 第69-70页 |
·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 | 第70-73页 |
·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| 第70-71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71-72页 |
·数据描述 | 第72-73页 |
·实证检验结果 | 第73-82页 |
·不同融资渠道农户选择行为比较 | 第73-78页 |
·影响农户融资选择因素的边际效应 | 第78-80页 |
·农户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融资次序 | 第80-82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82-84页 |
5. 农村金融机构商业行为、内部人控制与支农目标 | 第84-109页 |
·引言 | 第84-86页 |
·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| 第86-92页 |
·农村金融发展与绩效评价理论 | 第86-88页 |
·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绩效目标 | 第88-89页 |
·影响农村金融绩效因素与基本假设 | 第89-92页 |
·研究设计 | 第92-9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92-93页 |
·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| 第93-95页 |
·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95-96页 |
·实证结论 | 第96-101页 |
·描述统计分析 | 第96页 |
·改革后影响农村信用社绩效的实证结论 | 第96-100页 |
·政策绩效目标影响商业绩效吗? | 第100-101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01-109页 |
6. 农户金融的干预行为:补贴农户,抑或扶持机构? | 第109-125页 |
·农户金融中的行政行为 | 第109-111页 |
·补贴农户的干预行为:贵州"以奖代补"财政资金补贴案例 | 第111-117页 |
·"以奖代补"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背景及政策思路 | 第111-113页 |
·"政府+银行"双主体补贴模式的实施成效 | 第113-114页 |
·"以奖代补"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的干预行为分析 | 第114-117页 |
·扶持机构的引导行为:贵州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案例 | 第117-122页 |
·贵州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背景及实施 | 第117-118页 |
·推进填补金融空白乡镇网点中的扶持政策 | 第118-120页 |
·扶持机构的干预政策对农户金融发展的实际效果 | 第120-122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22-125页 |
7. 成本约束、利率定价与市场机制 | 第125-143页 |
·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| 第125-128页 |
·竞争不充分与适度竞争条件下的农村金融利率定价 | 第128-131页 |
·竞争不充分条件下的利率定价行为 | 第128-129页 |
·农户家庭借贷生产的最优化行为 | 第129-130页 |
·市场竞争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 | 第130-131页 |
·更一般性角度的农村金融利率定价行为 | 第131页 |
·成本约束、市场竞争与利率定价的贵州证据 | 第131-141页 |
·当前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有效性检验的几个假定 | 第131-133页 |
·农信社利率调整政策背景与当前利率水平 | 第133-135页 |
·成本约束、利率定价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检验 | 第135-141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41-143页 |
8. 成本约束、县级法人主体与局部均衡策略 | 第143-157页 |
·农村金融服务边际成本测算方法 | 第143-148页 |
·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143-144页 |
·测算原则与模型设计 | 第144-148页 |
·数据来源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测算结果 | 第148-153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148-149页 |
·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测算结果 | 第149-151页 |
·各级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成本 | 第149页 |
·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成本 | 第149-150页 |
·非政府组织发放小额贷款的服务成本 | 第150-151页 |
·农业银行县支行的金融服务成本 | 第151页 |
·农村金融机构层级之间成本结构比较 | 第151-153页 |
·边际成本约束与县级法人主体地位的关系 | 第153-156页 |
·城乡两类合作机构金融服务成本差异 | 第153-154页 |
·金融服务成本层级比较优势与网点广覆盖的平衡 | 第154-155页 |
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县级法人主体的特殊地位 | 第155-156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56-157页 |
9. 制度变迁视角的农户信用演进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| 第157-179页 |
·农户信用与农户信用演进的制度变迁 | 第158-164页 |
·信任、信用与信用行为结构 | 第158-160页 |
·农户信任与农户信用 | 第160-162页 |
·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户信用的制度变迁 | 第162-164页 |
·农户信用演进的机制特征:假说与检验 | 第164-172页 |
·当前农户信用的制度变迁"倒U"型特征假说 | 第164-166页 |
·农户信用制度变迁"倒U"型假说检验 | 第166-169页 |
·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结构解析 | 第169-172页 |
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变迁与构建 | 第172-178页 |
·从传统乡村农户信任到农户信用体系的制度变迁 | 第172-174页 |
·农村信用体系的理论内涵 | 第174-176页 |
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绩效 | 第176-178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78-179页 |
10. 农村熟人社会信用机制与银行信用联结机制 | 第179-197页 |
·理论回顾与研究进展 | 第180-182页 |
·双水村模式的背景、机制设计与制度绩效 | 第182-187页 |
·双水村担保合作社设立所突破的约束环境 | 第182-184页 |
·担保合作社的制度设计与治理 | 第184-185页 |
·双水村模式的运行与制度性绩效 | 第185-187页 |
·双水村担保合作社模式的理论解释 | 第187-195页 |
·嵌入性视角农户信用行为的声誉机制 | 第187-189页 |
·农户异质性与农村熟人社会信用机制 | 第189-192页 |
·转型背景下双水村模式的熟人信用与商业信用的联结机制 | 第192-195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195-197页 |
11. 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| 第197-203页 |
·关于农户金融主体行为的研究结论 | 第197-198页 |
·关于农户金融微观行为机制的研究结论 | 第198-200页 |
·关于推动农户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200-201页 |
·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201-2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3-212页 |
致谢 | 第212-214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2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