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国民经济管理论文--生产行业管理论文

网络化治理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框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22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创新点第22-23页
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3-31页
    2.1 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机制的相关概念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食品安全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食品安全治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机制第24-25页
    2.2 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治理理论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网络化治理理论第27-31页
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31-53页
    3.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变革历程及现状第31-35页
    3.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当前机制运行中的市场失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当前机制运行中政府监管手段的单一行政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当前机制运行中社会力量的弱化第38-40页
    3.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的行政能级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的行政幅度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的结构相似性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3.4 国外成功治理经验及对我国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启示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美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经验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加拿大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经验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启示第50-5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四章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构想第53-70页
    4.1 网络化治理的提出及其治理机制的构成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网络化治理的提出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网络化治理机制的构成第55-58页
    4.2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机制的主体构成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发挥主导作用的政府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发挥基础作用的企业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发挥综合作用的非政府组织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发挥支撑作用的公民第61-62页
    4.3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机制的框架构想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信任机制:网络化治理的基础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合作机制:网络化治理的关键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协调机制:网络化治理的保障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责任机制:网络化治理的核心第64-65页
    4.4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机制的关键点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构建信任机制的关键点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构建合作机制的关键点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构建协调机制的关键点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构建责任机制的关键点第68-6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五章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第70-78页
    5.1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机制的现实基础第70-71页
    5.2 发挥多元主体功能,夯实网络化治理基础第71-73页
    5.3 打破主体关系壁垒,加强主体协调合作第73-74页
    5.4 强化信息透明公开,建立畅通沟通渠道第74-76页
    5.5 明确职能责任边界,保证多元分权制衡第76-78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-80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78-79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研究不足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4页
致谢第84-85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G银行南京X支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
下一篇:考虑渠道偏好的双渠道供应链合作定价博弈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