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土壤重金属污染近况及危害 | 第10-12页 |
1.1.1 土壤重金属污染近况 | 第10-11页 |
1.1.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 | 第12-16页 |
1.2.1 物理修复 | 第12页 |
1.2.2 化学修复 | 第12-13页 |
1.2.3 生物修复 | 第13-16页 |
1.3 内生菌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作用 | 第16-22页 |
1.3.1 植物内生菌 | 第16-17页 |
1.3.2 内生菌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 | 第17-20页 |
1.3.3 内生菌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1.4 本实验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植物富集系数确定及内生菌分离鉴定 | 第23-42页 |
2.1 前言 | 第23页 |
2.2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2.1 样品采集及保存 | 第23-24页 |
2.2.2 土壤及植物重金属含量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2.3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 | 第25页 |
2.2.4 植物内生菌的纯化和保存 | 第25-26页 |
2.2.5 菌种 16srDNA扩增和测序 | 第26-27页 |
2.2.6 植物内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| 第27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7-42页 |
2.3.1 植物鉴定结果 | 第27-29页 |
2.3.2 土壤及植物重金属含量 | 第29-31页 |
2.3.3 植物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 | 第31-32页 |
2.3.4 内生菌分离结果 | 第32-34页 |
2.3.5 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| 第34-40页 |
2.3.6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抗重金属内生菌筛选及其抗重金属特性研究 | 第42-57页 |
3.1 前言 | 第42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4页 |
3.2.1 抗重金属内生菌筛选 | 第42页 |
3.2.2 抗重金属内生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3.2.3 抗重金属内生菌溶磷能力的测定 | 第43页 |
3.2.4 抗重金属内生菌IAA产生能力的测定 | 第43页 |
3.2.5 抗重金属内生菌ACC消耗能力的测定 | 第43页 |
3.2.6 抗重金属内生菌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能力 | 第43页 |
3.2.7 统计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44-57页 |
3.3.1 内生菌MIC值 | 第44-49页 |
3.3.2 抗重金属内生菌的生长曲线 | 第49-51页 |
3.3.3 抗重金属内生菌溶磷能力 | 第51-53页 |
3.3.4 抗重金属内生菌产IAA能力 | 第53页 |
3.3.5 抗重金属内生菌消耗ACC能力 | 第53-54页 |
3.3.6 抗重金属内生菌对土壤重金属活化能力 | 第54-56页 |
3.3.7 18 种内生菌各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具备两种以上特性PGPE的相关实验 | 第57-62页 |
4.1 前言 | 第57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7页 |
4.2.1 不同组合菌MIC值测定 | 第57页 |
4.2.2 重金属存在下耐重金属内生菌及内生菌组合的生长曲线 | 第57页 |
4.2.3 统计方法 | 第57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57-62页 |
4.3.1 高效PGPE组合对Cu、Ni MIC值测定结果 | 第57-59页 |
4.3.2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| 第59-62页 |
第五章 讨论及展望 | 第62-65页 |
5.1 讨论 | 第62-64页 |
5.2 结论 | 第64页 |
5.3 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